正见这本书,八大正道之一,我听了3遍,为什么是3遍,因为这本书所说的东西是一个我从未涉及的领域,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关于佛教佛性的书籍,看似离我现在的生活也较远,但我越听就越觉得其实和我的生活很近,仿佛就在我身边,所以我一次一次的听,一次一次的看相关资料,不知不觉就听了3遍,感觉是: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什么,是一扇门,或者一个空间,我不知道,我只是如实的阐述我的感觉。
以下是我读完的第一感受,第一时间与大家分享:
此书的核心就是佛陀的怔悟后总结的四法印:
诸行无常 --- 所有的事物皆无常态,这事一个宇宙的事实,从科学上来说,所有的物体都是由粒子构成,他们的存在,并不是他们,而是这些粒子由因缘造就,所以世界上所有的事物,看上去是不一样的,但事实上,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这点给我的感触十分大,这事一个顶级上帝视角的观点,实在不可想象,如果不是佛陀的怔悟,会有多少人可以意识到这一点。而这点我的理解是接下去所有思维的基础,可以理解这点,就能相对容易理解以下其他法印。
诸漏皆苦 --- 在一开始我没有明白 漏 是什么意思,后来我查了资料,原来佛把人的欲望或者情绪,比作一个水篮子里的水,总想把它灌满,而看到它漏出去之后,就觉得很难受很纠结,于是想尽办法再灌入更多的水,而这些漏出去的欲望,情绪,情感,就是这里说的 漏。这里非常重要的是指的并不是不好的情绪,相反的我们更要注意的是,这里也指的是有一些看上去是好的情绪,比如爱情,比如亲情,比如签约的快感,但这些看起来美好的东西,其实在我们并不拥有它的时候,或者在我们失去它的时候,就成了我们的压力和负担,我们的内心会为此无比挣扎难受,这也就是诸漏皆苦的含义了。在这里补充的是,这里的观点和梁漱溟先生讲孔孟中的观点很想,其实也就是要让我们关注当下,感受生机畅达,而不是去找,因为我们找的东西其实就是这些 漏 了。
诸法无我 --- 一切事物皆无自性,不要执着于自己/或者一切事物的本性,因为一切皆空。空这个概念当你了解诸行无常之后,你就可以容易的去理解,所有的事物皆不是你现在看到的样子,他们只是因缘聚合的结果,他们既是存在,也不存在,空就是这个概念了。既然是空,我们又何必执着,执着只能徒增烦恼,书中佛陀怔悟后的感受是:我看金丝坐垫 和 菩提树下的忘忧草 是没有任何分别的,他们皆无自性,都为空,只是金丝坐垫的价值是世人的贪念造作的结果罢了。念到这里我终于可以大约理解四大皆空的真正含义了(有一点小兴奋)。同时书中还说到:这样你就会不会觉得密勒日巴躲进牛角比有人带上手套惊讶多少。这个典故是觉者密勒日巴在和他的徒弟在路上行走时遇上风雪,自以为远行得道的徒弟非常惊慌,而密勒日巴却看到了路边的牛角,并进入牛角为他的徒弟唱了一首歌曲。这个典故十分神奇,感觉空间重叠了,但我肤浅的理解和猜测是,正因为觉者密勒日巴了解一切皆空,风雪是空,自己的生命也是,所以在他看来这一切都不必执着,自然觉得遇到这些景观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他的身体在外,但他的心神却让他可以进入牛角 在牛角这个那么细小的空间里发现更大的空间从而得到心灵上的自在和安全。这里我觉得可以不是牛角,可以是任何,是一块石头,是根树枝,是一朵花,应该是都可以的,这是否也就是佛陀所说,一花一世界的道理,我还不太清楚,但觉得很神奇。
涅槃寂静 --- 这里也叫做涅槃超越,此处文字需要慢慢理解。但此时我闭起眼睛,慢慢感受,如实的感受是,这里说的应该是 顿悟。没有时间和空间和经验的限制,随时随地,任何人,都可以顿悟,因为佛性在每个人的心中,顿悟就是激活,将他激活,你便能感受不一样的人生视角,不一样的心灵体验。
以上。是我肤浅的一些真实感受,佛教博大精深,但并不是完全不能理解,这本书感觉让我踏进了佛家的大院参观了一次,感受非凡,望以后有机会更多了解和参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