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盘涨势汹汹,各路人马又开始蠢蠢欲动。比如冷了不少的炒股群又开始活跃起来,有人说身边有不会炒股的人也想追高进来。刚经历过一轮过山车的群友还心有余悸,这个现象是不是意味着该离场了?
热闹的是世界,不变的是人性。不仅股市是一个贪婪与恐惧的交接场,各行各业也是资本逐利风水轮转。每次一躁动起来时,“我有一个朋友”就会出现,TA总能把握风向标,看到TA赚了辆摩托车的时候,你还能安慰下自己万一亏了呢;赚了辆小汽车的时候,虽然有些动摇还是能顾虑风险;赚了一栋房的时候,甚至身边小四小五也杀进去换了辆车又换套房时,你还能稳如泰山吗?
偏偏风险最高时,却是口口声声最惧怕风险的一群人忘我起舞时,屡试不爽。冲破心理防线,捞上一票,运气未必会差,收获也未必没有。这样想和做的人,最后往往都成了别人的韭菜。
与“赌徒”心态相反的另一群人也很典型,他们对投资理财的要求是一定要保证本金,但又不满意保本类的收益水平太低,不承诺保本的风险又觉得太高,于是陷入无限自我矛盾死循环中。巴菲特所投资的股票等很多品种,应该都是他们定义当中的高风险品种吧?但是巴菲特的投资秘诀也广为人知:第一条保住本金;第二条保住本金;第三条,牢记第一条和第二条。
同样抱着保住本金的要求,对风险的理解和把控,形成了从“下不了手”到“投资高手”之间的很多层级。闻“风”丧胆的人,就好像被冻结在起点,除了看着别人赚钱,就是在死守自己的防线,避免成为赌徒。
要破这个局面,首先不要把“风险”当作“亏损”使用。你的眼睛看到这两个词不一样,但是大脑却把毫无障碍的把它们等同起来任意替换。风险只是一种不确定性,你越是一无所知,不确定性越大,风险就越高。把它们混为一谈,逻辑上也不通啊,难道那么多做着你眼里“高风险投资”的人,全部都是抱着亏损的打算去的?
另一件重要的事,是风险承受能力。开过证券账户的人都做过风险评级,通过一些问题例如年龄、收入、多少比例用于投资、投资年限、能承受的最大亏损比例等等,划分为保守型、稳健型、平衡型、成长型、进取型。
年轻人风险承受是可以更高一些的,但往往由于我们的投资经历较少经验不足,保守型偏多。比如我最开始只在银行存过定期存款,买过货币基金,风险承受能力处于比较初级的水平。但同时,有意识的提升投资能力,找到最终适应的风险等级,能为我们带来长期更好的收益水平。
锻炼风险承受能力的意义正在于,本着“保住本金”的要求,去跨越“下不了手”与更高能力投资者之间的层级。锻炼风险承受能力就和锻炼身体一样,讲究方法,循序渐进。先迈出一小步厌恶亏损的心理舒适区,去尝试风险略高一点点的投资。找寻减少不确定性、降低风险的逻辑和概率。完全适应能掌控风险以后,再迈出一小步,不断重复这个过程。例如我开始尝试投资开放式基金的时候,先去了解了基金的分类、原理,在哪里查净值排名,基金的水平和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挑选基金等。看到几个我从逻辑上认可的方法就一一试验,例如选择成立时间长的老牌基金业绩稳定排名靠前的,明星基金经理操盘的基金,当时我就按照方法用excel表格统计基金三年的表现,从一堆基金中筛出几只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用了少量的资金买入,感受涨跌的变化,绿的时候心里的煎熬,红的时候卖还不是不卖的犹豫。这些都是与不确定性共处的必经过程。
当这个程序开启,认知会不断被打开,投资品种也会丰富起来。从踩雷明星基金经理,到后来从主动型基金转到被动型基金,从一个问题,到解决问题,到牵出一个新的问题。滚动起来的时候,投资边界会成为不断运动着的扩张状态,直到找到能力范围,收益期望与风险承受达到平衡。为此耗费的精力、交过的学费、花过的时间都必不可少,最终会化作属于你的投资体系,带来稳健的回报。
而那时一面羡慕着你的收益,一面说着风险太高的人,正犹如今天迟迟无法下手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