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于你有益的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成为他人的需求。
今日正值除夕,天气晴好,阳光明媚且毫无风意。上午,我在花洲书院悠然踱步。
在此之前,我虽多次前来,但皆是与他人结伴同行,有时还带着孩子。而今日,唯有我独自一人,且无琐事缠身。
我顺着指示标识前行,首先来到览秀亭。此亭规模虽小,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我仔细端详着亭内的石碑以及各个方位镌刻的碑文。
此时我才恍然领悟,过去自己来书院不过是浮光掠影,目光仅仅停留在建筑外观,很少认真探寻其内部构造与文字记载。于是我暗自提醒自己,今日定要用心观赏。走出亭子,便望见了春风阁。我留意到它所处位置与地势极佳,四面皆悬挂着“春风阁”的牌匾,且字体风格各异。经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些牌匾竟是不同时代的人所题,难怪风格截然不同。朝南的那块“春风阁”牌匾,竟是东坡居士所题。想来花洲书院由宋朝范仲淹所建,苏东坡为其题匾,倒也合情合理。
继续往书院深处行进,便来到了文昌阁。它竟然建于古城墙上,从具体位置来看,过了护城河便是城墙,文昌阁的模样更像是一处军事设施。阁上挂满了孩子们的许愿牌,大多是祈愿高考顺利的。
书院的其余部分便是三贤祠,里面供奉着韩愈、寇准和范仲淹。我仔细查看了文字介绍中三人的生卒年份,发现他们年龄差距较大,但都曾在此地任职。
下午,我与姐姐、弟弟、孩子以及外甥们一同前往祖师殿参观。爱人曾多次向我提及此地,因为她幼时就在附近求学,放假期间常常来此游玩。
在与孩子和外甥一同参观的过程中,每踏入一座大殿,我都不禁多问一句:“这座殿里供奉的是哪位尊神,有何渊源?”孩子在中学时期痴迷于《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影视作品与小说,对其中的人物及神仙体系研究颇深。因此,我和孩子在这方面话题颇多。然而,土生土长的爱人对此却所知甚少。她只知道这是祖师殿,却不了解其中道教文化的传承脉络,也不清楚所供奉的各路神仙。我和孩子聊得兴致勃勃,深入探讨各路神仙的来历与功绩。参观结束后,我特意借助AI查询了东顶祖师殿供奉的神仙及其渊源,并将查询结果转发给孩子。孩子回复:“果然和我们讨论的差不多。”这时,爱人才知晓这里供奉的神仙以及许愿的门道。
除夕之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年夜饭。毕竟这是一年中极为重要的团圆饭,又是一大家子齐聚一堂,我们再次聊起下午参观东顶祖师殿的种种见闻。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了解到东顶的由来,以及真武大帝与武当山、西顶和东顶之间千丝万缕的渊源。
或许从学术的专业视角来看,这些仅仅是道教文化传承的冰山一角,但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而言,全面且深入地知悉道教文化的根源,显得尤为必要。例如,当本地人向外乡人介绍当地名胜古迹时,若能有详实的文字记载以及规范、系统的故事传说作为支撑,不仅能够为当地的文化旅游事业增添光彩,还可以极大地增强本地人的自豪感。
正因如此,今天下午参观结束后,我欣然静下心来梳理、记录这些内容。我认为,此次参观这些名胜古迹所收获的感悟,对我未来的人生历程将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