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要有目标。
这句劝言可以说烂到大街,可却是我活了二十多年才渐渐晓得的。因为我过去的岁月里,一直都浑浑噩噩地过着。
当然,现在也是以这种状态在生活,只不过浑的程度减轻了。
造成一个少年人浑浑噩噩过日子的原因,其本质往往不在于少年自身,而在于其成长的环境带给他的影响。
成长环境可以最直接地影响到孩子的见识。
“见识”这个词范围很广,不单单指具体的事物,其对于一个人最大的作用在于能令其对世界、对人生产生一些想法、一些主见。
没有见识的人往往没有主见,有主见的人往往比没有主见的人更能取得成就。
以我自己为例。我生于农村贫寒之家,父母及祖上都是文盲。所以,这就导致了我的成长环境十分闭塞和无知。
记得以前读书时,总有语文老师会问对于此篇文章或者某个活动有什么想法或者建议。
我对于这类问题极为害怕。因为我不知道我该有什么想法,更不要说让我就某个事提点什么建议了。我只会说“这挺好的”。
而有的同学却可以主动回答,而且泰然自若。虽然观点也并不新奇,但确实是出于自己的主见。
看见这些同学,我当时一直觉得他们为什么那么聪明,转而又会觉得自己为什么这么笨呢?
这就是成长环境的闭塞与无知带来的后果——茫然无主见。
2
这个世界上,想要令一个孩子有主见、有想法、有见识,最便捷的方法大概就是读书了。
但是玩乐是孩子们的天性,是无法磨灭的,每一个大人都应该正视它。
鲁迅在后来也后悔年轻的时候将小兄弟做的风筝给亲手毁掉,因为他当时认为这是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艺。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老师。
不管是有知识的还是没知识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可以出人头地,这是占100%的。
在没有知识的父母中间,能够意识到读书对孩子的未来极为重要的,占大多数;
但是还能够意识到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帮助他培养起读书的兴趣,并且会对其一生有益的,这就很少了。
3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我确实很热爱阅读,但这是我后天自己培养起来的。
我小时候吃亏就吃亏在这里。当然,我不会责怪我的父母,因为他们那时没有能力和机会接受教育。
革命志士陈天华从小家境极其贫寒。他放寒暑假回家,都会去同学家里和同学睡一张床,因为家里穷得没有被子。
可是他的父亲却是个读书人,虽然书读得不好,却深知读书对孩子的重要影响。
所以陈天华九岁就已经熟读《左传》,同乡人都称其为神童。
他父亲虽然很穷,可是为人极其慷慨。在他小时候,有一次他家邻居因为欠债,被迫要将媳妇卖给别人,他父亲不忍看见别人夫妻分离,于是将半年的收入无偿地拿去帮邻居还债。
他父亲在当时还有维新的思想,也常常给小陈天华灌输这些思潮。
4
当我九岁的时候,我甚至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读书,只知道每天去学校是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至于读书有什么意义,或者读书能实现什么,我就更加没有概念了。
我的父母也没有在家里跟我说为什么要读书,他们自己也不懂,只叫我听老师的话。
而陈天华由于从小和父亲一起耕读,开启智慧较早,早早地就有坚定的人生目标:
那就是要革命,革去一切不好的、封建的东西。
虽然陈天华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但对陈天华的成长有着极为巨大的影响。
比如,陈天华一生都对学习不辍。在湖南从事革命期间,湖南县令及其千金都赏识陈天华的志向和才华,县令不嫌弃他清贫,想要将女儿嫁给他。陈天华效法大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婉言谢绝了。
直到他31岁,为抗议日本《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而蹈海自杀,鼓励人们“去绝非行,共讲爱国”为止,依然未曾娶妻。
5
《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止”就是知道自己的目标,要令自己有清晰的目标就得有见识、有主见,要有就主见得要从小就被长辈引领着开启智慧,但不是每一个人都会这么幸运。
毕竟孩子,除了玩,什么都不会考虑。
看看农村的留守儿童就知道了,父母管不着,他就会天天玩手机。长大以后,一无是处。而普遍有出息的,都是城里的孩子。
这些孩子是不幸的。他们短于见识,直接导致了后面的阶级固化。
但这并不是他们的责任。
6
我大学室友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他大学里虽然也和我们整天一起玩,可是他的心里很明亮。
他知道自己要追求什么。比如,他知道自己以后要考研,所以大学里不辍地学习英语,他大四跟我说他大一的时候高数听得很认真,因为这以后是要考研的,其余的课就是上课玩手机。最后,他真的考上了985.
而我高中的时候不知道大学是什么样的,大学的时候不知道大学以后还可以考研,只知道读完大学就要工作了。而且读大学也很迷茫,只能每天看小说度日。
当我快踏上社会的时候,我才惊觉自己这四年荒废了。
这都是短于见识惹的祸。
而大学里就有目标的同学,他们会为之钻研、为之奋斗,他们在后来的路上都十分自信、胸有成竹,做事情也更稳重见效。
可以这么说,当一个人有坚定的人生目标时,他就已经领先了同龄人,属于同龄人里那领先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