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在有一部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亲爱的翻译官》。我平时基本不看连续剧,所以并不了解这部剧到底在讲什么主题。但这个剧名倒是触发了我,让我想起以前自己当翻译“官”的那段岁月。
这个“官”为什么加个引号呢?先讲一下我对翻译这个职称的认识吧。
从事这项工作的人都知道,翻译就是翻译,是指那些从事两种语言转换工作的人。翻译并没有官阶,也没有高低。我想,电视剧采用这个说法,在更多的意义上只是为了表达圈外人对于翻译人员的一种敬意吧。并不是特指官阶。
比如我回老家的时候,父老乡亲会和我开玩笑:“啊呀,我们的大翻译官回来啦。”
由此可见,翻译官这个称呼,是老百姓,或者说圈外人,对从事翻译这项工作的人的一种亲昵又夹杂着敬意的称呼。是人们纯朴又尊敬的表达。
翻译分两种:笔译和口译。从事笔译的叫translator,只做纸面翻译。从事口译的叫interpreter,顾名思义,人家说话,你翻译他说的话。不过这两种形式的翻译都可以笼统地一概称为translator。
口译又分两种,交替口译(Consecutive interpreter)和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er)。交替口译是指发言人讲完一段话后再翻译。同声传译呢,是发言人在讲话的同时进行翻译,他边说,你边翻。
两者相较,大概同声传译的难度更大些。曾经有个翻译老前辈这样告诉我:她没做过同传,但她在现场观摩过同传。一个小时下来,同传翻译的脸都变绿了。是累的。脑子累,心理压力累,神经崩得累。当然薪酬也是翻译行业内最可观的。
2.
我虽然英语专业出身,但我的英语功力很差。
我在考大学之前,完全是哑巴英语,既不会说,也不会听。而且除了高中课本上的那点可怜的英语单词,我完全没有“多余”的词汇量。
所以我一进大学就傻了眼了。刚开学的时候,精读、泛读、听力等几门课的老师们全用英文授课,一堂课下来我云山雾罩、迷迷瞪瞪,完全不知东南西北。这意味着:大学生活甫一开始就给了我当头棒喝,对我的自信心是毁灭性的打击。
我沮丧极了,强烈的挫败感淹没了我。我变得自卑敏感,总觉得别人在嘲笑我。可是背井离乡来上大学,寄托了全家多少期望啊。我不能放弃。
我焦头烂额,找不到任何投机取巧的办法用来提升英语。
好吧,即便瞎子摸象,我也必须强迫自己一点一点地摸。我开始跑图书馆,借英文书。我想自己喜欢文学,就从借读英语小说、增加词汇量开始吧。喜欢的东西自然是比较容易坚持的。
我第一次借英文书,就是厚厚的两本英文原著——上下册的《飘》(《Gone with the Wind》)。翻开书,满页的生单词,没几个认识的。我每天一有时间就啃这两个大块头,象啃着两块砖。边啃边查字典。终于有一天坚持到小说结尾,才终算尝到了一点文学阅读的惬意体验。
同时在“背”英语词典。当然不是真背下来了,而是一有时间就一页页翻看。熟能生巧,我相信,那一个一个密密麻麻的单词,在我时时刻刻的注视下,早晚有一天,我不认识它,它也能认识我。
经过努力,我的狗屎一样的英语成绩开始缓慢地提升。有一年竟然还拿到了奖学金。
3.
毕业了,我以为自己终算苦尽甘来。想不到更大的困难正在虎视眈眈地等着我。
毕业后,我当上翻译了。可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翻译,竟然是技术翻译!和大学四年的英语文学完全不沾边。
苍天啊,我连中文都看不懂,怎么翻译?!
还是老办法笨办法:啃。一有时间一有机会,我就打开单位的资料柜,翻看图纸、文件、各种产品说明书。中文英文都看。
每当看到那些带有中英文双语的资料,简直比看到亲人还亲。哪怕是被大家扔到垃圾桶里的中英文说明书,我也会翻捡出来如获至宝。
同时我买了技术词典,象在大学一样,一有点时间就一页页翻看。没办法啊,我得克服技术英语啊。哪怕它是块石头,我也必须把它焐烂。
我的英语技术词汇量慢慢上来了。笔译没问题了。
4.
经过这一番拼搏,是不是我可以舒一口气了?
是的,当时可以。后来又不行了。因为更大的困难又来了:我要攻克口译。
口译比笔译更难。难在现场感。
笔译的时候,面对的只是电脑。翻译错了可以按删除键,修修改改毫无压力,只须老老实实翻译就行了。虽然比较枯燥,但也比较单纯。即使全神贯注,人的精神也不会高度紧张。
口译不然。它有点类似如今红遍全中国的真人秀节目,好像吃喝拉撒全在镜头下,在亿万观众的眼皮子底下。你随时都有出糗的可能。犯了错,没有机会找到删除键进行翻改。
口译员走进会议室,面对的不再是电脑机器,而是活生生的一大屋子人。每个人的眼睛都盯着TA。这种活生生的现场传递给译员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
勇气和毅力是对译员的极大考验。想想看,偌大的会议室,满屋子的人,中国人外国人,就等着看你那张嘴了。你不由自主开始胆战心惊、压力山大:万一听不懂对方的口音怎么办?万一遇到不会翻译的词怎么办?万一记不住整段发言怎么办?万一卡壳了怎么办?……无穷无尽的担心啊。你得承受无穷无尽的压力。
技术口译更难啊。除了一肚子的中英文词汇量,还必须多少懂得一些技术。不然,你怎么排列组合那些搞不懂的主谓语呢。
可是再怕,也得硬着头皮走进那扇门。这是你的工作、你的职责,你没有任何可以退缩的理由。
有时候还会遇到尖锐的谈判冲突。你的神经更是高度紧张,因为你会下意识地想缓和双方的矛盾,职业道德促使你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到一个调解人的角色上。你小心地选择词汇,尽量避免翻译过去的语言再次激惹起另一方的不快。
有时候会议时间之长,让你不敢多喝水。哪有时间跑厕所啊。我记得有一年在法国,进行了一场对我个人而言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翻译:除了简单的午餐,我几乎没动位置,翻译了七个小时之久。当终于天黑结束、众人散场的时候,我才感觉到喉咙剧痛,跑到卫生间一照镜子,发现嘴巴里肿成了一团。
所以,当年,每当有人羡慕我众人面前作“翻译官”的荣光,每当有人羡慕我翻译的时候仿佛口舌生花,我就总是忍不住在心底呐喊:“我吃过的苦,受过的磨难,你要不要也来一遍?”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有的光鲜背后,都有不为人所知的艰辛。
5.
如今我已退职回家十年,不再从事翻译的工作。虽然每天居家无非洗衣做饭洒扫庭除,但我从来没有放弃过英语的学习。每每打开电视,选择的是点播节目中的英文电影,或者英文广播。闲暇翻书,英英词典也是爱好之一。有时给孩子买玩具,也细心地记下包装上的英文名称。
象张爱玲写文章一样,好词好句来到面前时,猝不及防,会利用各种一切可下笔的边边角角,随时记录。甚至纸盒上、瓶瓶罐罐上的说明空白处,都是我在突然遇到好词好句时用来随时记录的好帮手。过后再从从容容地把它们一个个挪到专门的记录本上。
也许你觉得自己脑子并不笨,好像不必即刻拿笔记下、就能在过后再写到专门的记录本上。事实是,随着年龄的增大,你可能转个头的时间就把它忘到了九宵云外。有句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自从退职回家,截至目前,我通过各种方式积攒下来的英语好词好句,已达成厚厚的五个记录本。时不时拿出来翻看时,那上面的每个好句子,每个新单词,好像都被赋予了新生命,在我眼中都是一个个小小的惊喜。
感谢十几年的专职翻译工作,使得英语学习不仅仅成为了我的习惯,也成为我不可或缺的一大爱好。
我就是这样的一位“亲爱的翻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