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沈从文的《边城》有感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一个神秘的叹号把人的思绪扯到很远很远的某一天,又把悠长的惋惜付于这澄澈透明的茶峒河水,让人心生惆怅,惘然若失……
“越是美丽的东西,越要撕破给人看,让人永远记住它。”这个桃源式的小山城,这条静静的小溪,这个凄美的故事,尤其是沈老这淡淡的大手笔,惊艳了湘西边地,惊艳了岁月风尘。
他不像鲁迅,把火一样的热情包在冰一样的冷静里;也不像巴金,火爆的激情四射;更不像老舍幽默滑稽式的提醒人生。而是在微笑中藏着哀痛,微凉中夹杂着忧郁。一部《边城》,将,浓浓的情,淡淡地说。
如诗如画的风情,这样说――
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开头,寥寥数笔,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临溪傍水的农家院落,字里行间流露着湘西农家的纯朴和恬淡。接下来,木制的吊脚楼,摇曳的红灯笼,潮湿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还有那升起在旧村庄上的青炊烟……没有刻意的渲染,冗长的铺陈,总是这样看似不经意的几笔,却总让人在淡淡的品读中沉浸在曼妙的风景和风情中……
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周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淳朴善良的人情,这样说――
缓缓流淌的茶峒水,养育着这方淳朴善良的茶峒人。老船夫的敦厚善良,翠翠的天真羞怯,天保的豪爽坦率,傩送的心底无私,兄弟两人的亲情,老马兵的急危扶困,村民的知恩图报,像一幅幅耐人寻味的画卷,总让人被那种温馨的格调和朴素的人情深深地感染着,心中时时有种淡淡的暖……
老马兵便幽幽的说道:“不要哭了,不要哭了!你爷爷也难过呢。爷爷的心事我全知道,一切有我。我会把一切安排的好好的,对得起你爷爷。我会安排,什么事都会。……翠翠,你放心,一切有我!……”
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凄美绵长的爱情,这样说――
翠翠的母亲,生下翠翠后故意吃了许多冷水,去追随为她服了毒的男人。冥冥之中似乎是一种轮回,也或许是一种宿命,这样类似的爱情悲剧在女儿身上重演,爱而不得,爱而不成。古朴的青瓦,飞扬的阁角,檐下古旧的风铃一声声撞击着翠翠的心。可她依旧编蚱蜢,唱渔歌,摆渡,吹竹管,把爱的心事深深地藏在心里,连爷爷都不告诉。没有荡气回肠的爱的宣言,也没有摄人心魄的场面,只是那隐隐的无法言说的羞赧和朦朦胧胧的欢喜,便让人对这份爱情心生向往,默默祝福……
二老说:“爸爸,……若果为的是我,我好好去想一下,过些日子再说它吧。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应当得一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或只许我撑只渡船。”
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青年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没有华丽粉饰的语言,就像凤凰古城的清新和淡雅,又一次攫住了在纷繁乱扰的都市中的这颗心,和着这吊脚楼,这小溪,这白塔,这只船,这神秘的“明天”,淡淡地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