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志向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渊、季路侍奉在孔子身旁。孔子问:“为什么不说说各自的志向呢?”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但愿能做到不夸耀优点、不宣扬功劳。”子路问:“老师您的愿望呢?”孔子说:“但愿老人能享受安乐,少儿能得到关怀,朋友能够信任我。”
颜回很少出场,但每次出场都很重要。这一段对话表明了孔子之志。
颜回跟子路站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说说你们各自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把我的好东西分享给朋友们,用坏了,用破了,都没关系,无所谓。颜回说:希望自己做了很多事,有很多的功劳和贡献,但不需要跟别人吹牛,只要觉得是自己愿意做的就满足了。颜回总是默默闷头做事,他可能写了很多文章,也可能帮助别人做了很多好事,但是不太表达出来,这符合颜回的特点,他博学、聪慧,但是很谦虚,不喜欢说话。
子路和颜回各自表明了志向之后,子路就问孔子:老师,你未来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即我能够让老者因我而安心;让朋友对我信任,觉得可以托付;让那些比我们小的人得到关怀,或者说让后人记得我,能够怀念我。”
他们三人的境界,一个比一个高一层。子路抛弃了外物,觉得外在的东西不需要留恋;他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颜回抛弃了名声,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好好修炼自己就很满足了,这类似于佛教小乘的境界;到了孔子这儿,他想到的是别人,是佛教大乘的境界。
这段对话,代表着三个人希望拥有的人生理想,子路是不恋外物,颜回是自度,孔子是度人。
感悟:人生需要不断的修炼,自己现在还会留恋外物,有些特别喜欢的东西,如果不小心被弄坏了,心里也会“咯噔一下”,有不悦。慢慢修炼,希望到年老时能够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批判性思维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译文:孔子说:“完了!完了!我没见过明知有错而能做到自我批评的人啊。”
孔子说“已矣乎”这个词的时候是表达一种感慨,意思是“算了吧”。这句话,孔子说:他根本没有见过能够主动发现自己的错误,勇于自我批评,并且在内心不断反省的人。
为什么孔子说做到主动而坦然的承认错误很难?“见其过”是第一难,一个人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这本身就相当不容易。“内自讼者”是第二难,意识到自己错了,未必能够在内心当中进行自我批评。“吾未见”就反映出了第三难,一个人可能“内自讼”了,但不想让别人知道。
批判性思维是孔子一直强调的,而能够达到将自我批评外显化的人,孔子说他从来没有见过。对于每个人来说,批判性思维的最终目的不是批判别人,而是批判自己,要经常反思自己所做的决定,反思自己的推论是不是科学的、公平的,是不是符合逻辑的。当我们能够将批判性思维贯彻在自己的生活中,我们的烦恼和痛苦就会大大减少。
好学不易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孔子说:“每十家里必定能有个和我一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好学而已。”
“十室之邑”是指大概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孔子说在这个范围里,一定有人和他一样能够做到忠和信,“不如丘之好学”,意思是在这样一个小村子里,最好学的可能就是孔子了。
孔子讲这句话并不是自吹,而是感叹好学不易。孔子从来没有夸耀自己是圣人,他甚至没有说过自己做到了中庸,也没有说过自己是仁人。他是一个很谦虚的人,中庸也好,仁也好,都是他终其一生所追求的境界,他从未表示自己已经到达了。但是孔子经常说自己好学,比如“下学而上达”“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如丘之好学”,孔子强调的是好学本身。一个人,无论境界高低,都可以追求好学,好学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孔子能够肯定的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的人,不懂就问,追求“一事不知,儒者之耻”。孔子不是夸耀自己的境界高,只是向大家强调,好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实,在当下,很多人看起来都在努力的学习,报各种班,但如果报班只是为了能够混到一张文凭,拿到一张证明,或者抱着“别人学,我也要学在”的心态,这不叫好学,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这是思维上的懒惰,是随大溜。
真正的好学,是孔子这样,遇到问题爱思考,有好奇心,有求知欲,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去报班不叫好学,考高分也不叫好学,只有“乐之”“不亦说乎”才叫好学。
这句话,是孔子苦心地教导我们,要真的对人生充满好奇心,努力地学习,努力改变自己。
感悟:要对生活充满激情,充满好奇心,求知欲,遇到问题要多思考,不是为学而学,最后都不知道自己学的是什么,又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