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在忙碌,但曾想过我们忙碌的质量吗?我们忙碌的所有事情都是行动过程,并且这些行动过程又决定了是否能够达到你要的目的。
我们通常说:手段和目的就是这个道理,手段不过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方式,但:
却并不唯一。这个世界上到达目的不只有唯一的路径。
因此,当我们每天忙碌的时候,如果感觉非常辛苦,非常勤奋了,但却没有达到目的,没有获得认同,我们通常就会扪心自问:
自己是不是不够勤奋,这通常是大多数人本能的思考模式。
然而大多数情况却又并不是行动的强度不够造成的,即:
我们应该扪心自问的是:我们到达目的的路径是不是也有问题?
我们通常说的选择比勤奋重要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手段的选择一定会影响我们到达目标的效果。
例如我们着急赶着去见客户,打了一辆出租车一路狂奔,但不巧还是碰到了堵车,这样即便是老司机也难以帮你避过拥堵,准时到达目的地。
同样之前自己创业做产品的时候,为了让用户在下载上省心,选择了增加一个硬件来解决原来软件不能自动下载的问题,这到头来反而给用户增加了更多使用成本,因为引入硬件就引入更多的使用环节,充电,记住带在身上...
在这样的认知通道里,即便再勤奋也难以获得有效的结果。
很多人总是纳闷,在没有选择这个方法,使用这个方法之前,我哪里知道这个方法行不通呢?
这就是“假设”的价值了。
没错,我们所有的手段选择都来自我们的假设,只不过我们大多数的假设是本能的决策,而不是刻意思考选择的假设。
所谓本能的假设:就是默认采用我们最舒服,最习惯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更或者说:我们本能的假设了我们会的方法就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这就是哲学上讲的所知障,我们被封闭在我们自己的经验认知体系里逃离不出来。
例如上面打车的情况,就是我们本能的假设,想到见客户,就本能的选择最舒服的方式去打出租车,很难去刻意思考如何选择其他更快的交通工具。同样自己刚开始做产品的时候,为了解决用户省心的问题,也是本能的选择了自己擅长的方法去解决,而不是去思考这个方法是否变量更少,比原来的方法更加有效。
从本能上讲,我们总是认为我们会的就是最好的。但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最适合她的才是最佳选。
在本能的假设里,我们的选择是单薄的,即:
我们最熟悉的方式。
记得之前思考过贫穷这个概念,其实也是如此,真正的贫穷并不是缺钱,而是自己大量的决策来自本能,然而在我们的本能中同样的问题最擅长方法只有一个,因此就必然造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太单薄,一旦擅长的方法不可行,立刻情绪失控。
因此,我们要学会让自己的勤奋变得有效,就要让自己的决策:
从本能的假设演化到理性的假设,即从最擅长的选择到最适合的选择,这适合就是从用户角度解决问题的效果最有效。
基于这个认知,我们就要学会去假设我们会的就不是最合适的,拓展认知,主动touch解决问题的更多路径,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效的行动,真正让自己的勤奋不负目的地。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