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立了规则,孩子不遵守,家长发脾气,兄弟姐妹冲突不断,弄得家里鸡飞狗跳,太严厉了担心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影响,太放纵怕对孩子养成不良习惯,家长很容易紧张、严肃、焦虑,同时又很无助,这种时候往往很难及时的想出什么好主意。
面对这样的挑战,家长可能会这样
沟 通共情孩子的情绪:
孩子一哭,家长就会说:“你是不是感到很难过,还有些生气?”
这些方法有时确实很有效,但是更多的时候家长根本想不起来要使用这些方法。
还有的时候孩子反而说:“妈妈你不要说话了。”
其实孩子是在反对家长,使用这些方法是在隐藏对孩子的控制。
这个时候家长更不知道如何是好。
家长不需要成为育儿专家,孩子更希望自己有一个可以欢笑,可以有情绪,也可以玩耍的真实的父母。而不是一个凡事都有标准答案的机器人父母。
我们希望父母不仅仅关注与孩子相处的具体方法,更重要的是关注亲子“关系”本身。
关注亲子关系,更要实践
关注亲子关系其实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一件事,特别是当家长遇到孩子带来的挑战的时候,作为家长我们很容易把孩子跟自己放在对立的位置,一下子就进入了备战状态,就像是两个人在掰手腕,不是家长扳倒孩子,就是孩子扳倒家长。
当我们处在这种对立关系时,不管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孩子感觉到的都是我们想用力地把他扳倒。于是两个人一起用力较劲,结果很容易把事情变得更糟。
合作关系
作为家长在这个普遍焦虑的大环境里,我们太需要放松了,我们需要放下严阵以待的心情,和孩子一起去面对问题。而用一些好玩的、有趣的游戏式的方法和孩子互动,是非常有效的放松心情,建立合作的方式。
有一天我去接放学的5岁的姐姐和3岁的弟弟回家,下着大雨本来路就不好走,路上我又不小心把弟弟的画沾了雨水给弄破了,又把姐姐手里拿的作品也蹭湿了,两个孩子都很不高兴,坐在车上生闷气。
弟弟一路上不停的叨叨:“都怪妈妈把我的画弄坏了”。姐姐跟着唯恐天下不乱地说:“都怪妈妈把我的作品弄湿了”。
然后俩人轮流哼唧,这个时候的我就会想,他们有权利抱怨,我也有权利抱怨。
所以我就说:“我们来玩一个抱怨的游戏吧,刚才呢你们俩轮流抱怨过了,现在该妈妈抱怨了,都怨弟弟自己不拿好画非要叫我拿,结果妈妈拿了太多东西不小心弄坏了画,都怪姐姐非要抢我的伞,结果我的手湿了把作品蹭湿了。”
俩人听了默不作声,沉默了一会儿我又笑着说:“好啦,我抱怨完了,接下来又轮到弟弟抱怨了,弟弟你还想抱怨啥?”
弟弟说:“都怪妈妈,把我的画弄坏了”,虽然是重复了一遍,不过声音小多了。
我又说,现在该姐姐了,姐姐说:“那我还在自己平静一下吧”。
我说:“嗯,又该我了,那我还是做个深呼吸吧”。
第三次轮到弟弟的时候,弟弟沉默了一会儿唱起了歌。
轮到姐姐的时候,姐姐偷偷地笑了。
回到家姐姐画了一张生气的脸和一张平静的脸,指着生气的脸说,刚才我是这个,又指着平静的脸说,现在我是这个。
亲子关系中需要游戏,不仅仅是因为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更因为我们成年人也需要游戏的心态。游戏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让我们笑起来,笑一笑十年少,缓解了对抗的状态,让情绪放松,创造力就增强了,我们也会更加容易找到合作和智慧的方式,去解决大大小小的挑战。
对学习方面的任务也有帮助
一个八岁的孩子,到了晚上很晚的时候告诉妈妈,这周的书法作业忘记写了,他很担心妈妈批评他。
妈妈首先关心了一下孩子的感受,问孩子是不是有点担心、有点沮丧,然后还抱了抱安抚了孩子的情绪。
接着妈妈问孩子打算怎么解决?
孩子就说,“作业太多,写不完,写太快不能保证质量,全部认真完成又太累了”。
妈妈看到孩子马上就要回到情绪中,就给了孩子两个建议。
第一,写一半高质量,但明天要接受老师的批评;
第二,全部写完,但是晚上要少睡一会儿。
孩子思考了一会儿,选择了第二,全部完成,少睡一会儿。
结果写了一会儿孩子就开始流眼泪,觉得太多了没办法完成。
妈妈又抱了抱孩子帮他分析,孩子确实有情绪,但同时也需要完成任务。
他们就一边发泄一边完成任务。
他们尝试每写两行字可以哭三十秒,很快就到了他第一次哭泣的时间,他并没有哭而是哈哈大笑起来。
然后他们把哭泣时间改为了大笑时间。
这样做了几次他们很快就完成了一半作业。
后半场孩子开始疲惫,他们又把大笑时间改成水果时间、按摩时间,于是本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这样完成了。
高情商的陪伴
用了游戏的方法,妈妈没有去和孩子陷入较劲对抗的关系,而是和孩子建立了合作的关系,理解孩子的感受站在孩子的身边,用游戏的方式去帮助孩子释放压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游戏的方式和孩子互动,其实是一种轻松地面对生活的心态和能力,这其中有一些原则、方法和技巧,也会给大家展示不同类型的游戏,在亲子关系中应用,帮助大家实现高情商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