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漫长的旅程,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些什么,但不可避免的是一定会犯错,尤其是对爱折腾的人来说,屡错屡战,除了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外,还必须保有东山再起的根本,否则纵使再天纵英才、神经坚韧,也没有成大事的可能,从这个角度看,一定要设置自己的战略止损线。
在人生的马拉松中,如何才能脱颖而出、笑到最后?
通常我们会认为有很多因素,出身、实力、声望、财富、教育,实际上,这些说法没错,但还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唐代名臣魏征曾作《十思疏》,开篇即是:“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古往今来的历史表明,赢家并不一定实力最强,也不一定最有声望,但却一定是最能熬的,也就是说生命力最强、最能经得起折腾的最大概率笑到最后,固其根本,以不败求最后的胜利。查理芒格和巴老都曾公开表明,成功的人生,尽可能的少犯错就是了。
人世间的竞争是极其复杂难料的,作为凡人,再英明也不可能不犯错,更何况很多眼下看着正确的事在若干时间后会逐渐演变为错误,可以说,人这一辈子比拼的是避错进而纠错的能力。之前的文章也曾写过,竞争的根本是对核心资源的争夺,商场争夺市场,政界争夺最高权力,战场争夺的死生之地,其中牵涉了无法计算的利益纠葛,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影响博弈走向的因素是不确定的,而且每时每刻都在动态演绎中,这就需要决策者纵观内外、总御全局,哪怕是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无法承受的后果。
拿破仑曾经说过:“在思考一次战役时,我在内心与自己辩论,力求驳倒自己;在制订战役方案时,我是最谨小慎微的人。我总是扩大危险和意外,即使我看来高兴,其实我始终极度紧张和激动。”由此可见,欲成一番事业,怎么能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我们来看历史上的一些案例:秦国从为周王放马起家,实力可以说是最弱小的,但秦国能最终熬到最后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在于:即便是大败,也能依托函谷关守住东山再起的资本,出则攻城略地,退则凭险关休养生息;而强盛莫敌的魏国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战败,就马上江河日下,面临诸侯的四面撕咬,逐鹿之战就是这么残酷,齐国、楚国都是如此。
“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三》荀彧
“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葚。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萧条。公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汉武帝)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三国志 武帝纪》
胜的不是英雄多,哪一方都不缺舍身赴义的勇士,包括中日战争,在我看来,日本必败的原因就在于缺乏僵持、犯错的资本,墨索里尼、希特勒的失败本质上也是缺乏战略纵深,所以,英美中俄凌驾德法意日的关键,并不是制度或者文化优势,而是其地缘就在先天上决定了顽强的生命力,就像函谷关庇佑下的秦国。
逐鹿天下,说到底就看谁能熬,这也是我坚定站在中国未来的原因,虽然经济、军事、科技、教育都有差距,但凭集权体制和庞大人口,就是能熬啊。
游击战术再厉害也只是发展时期的权宜之术,绝非长久王道,成就大事的必然是“高围墙,广积粮,缓称王“,建立秩序、修养道德、夯实根基、徐图发展,这些就是魏征所言”固其根本“。立于不败之地,以不败制天下。
刘邦屡败屡战,曾国藩屡仆屡起,不过就是深根固本,增强抗打击能力,所以曾公言:“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实在是至理名言,而我们在勇猛精进的同时,除了修炼愈挫愈勇的钢铁神经外,还要更重要的就是,永远都要保留东山再起的根本,不管是健康、人脉,抑或是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