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作者是美国金伯莉·布雷恩,她是注册家庭与儿童心理治疗师、经历过幼儿园教师、儿童心理治疗师、防止儿童受虐项目组织者、家庭教育项目负责人等多种角色,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将自己多年育儿经验和情感引导实例记载下来,形成了这本《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开篇一句“天下所有的孩子都理应享受安定,关爱和呵护”就很触动我。可能你会想,这不是常识吗?不是的,身为父母,尤其是当自己情绪不好的时候,孩子是最容易受到波及的。
本书提倡情感引导式教育,即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及注意,教孩子合理的认知以及表达自己的感受。不但能培养出快乐自信健康大方的孩子,还能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文章条例分明的阐述了情感引导能做什么、情感引导的重要性、如何针对孩子不同年龄给予不同的情感引导以及父母给子女的爱是无条件的。
一、情感引导能做什么?
情感引导,其实就是教会孩子“认知“和“表达”,父母作为孩子的首位教育者和引导者,需记住一个前提:让孩子感到与你在一起是安全的。情感引导的本质是允许孩子自由轻松的表达情感而不受任何否定,有以下几个要素:了解、平等、倾听、同情、引导。
了解——包括了解孩子的个性脾气,了解孩子的发育阶段,这样就可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对孩子的需求给出正确的反馈;
平等——将孩子看做有相应权利的个体,尊重孩子,也可以让孩子分担责任;
倾听——密切关注孩子想要表达的情感,聆听孩子的心声,并借此机会丰富孩子的情感词汇量;
同情——对孩子的各种情感表现同情和支持,避免否定、怀疑或者轻视孩子的情感;
引导——父母要做好三思而后行的榜样,调动孩子的内在能动性而不是依靠外部奖励,让孩子知道如何做才是正确的,让他们更合作。
情感引导饱含尊重和温柔(有一句话说:温柔的一半是知识),接受情感引导长大的孩子,会更容易达到健康的情感平衡,对情商逆商都有很强的加持。并且情感引导本身是一个孩子和父母的健康互动过程,有助于亲密亲子关系的建立。作者也提到,如果父母尚且对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感到烦恼(情绪控制),可以先从自我改造做起,与孩子一同进步。
育儿过程中常见四个误区:控制与放任、轻视和否定、依靠外部奖励和消极惩罚。这四个误区是经常在中国家长身上出现的。
拿我自己举例,我会希望我的孩子“听话”,这就是控制。我在希望她听话的同时只关注到了她的行为(甚至还给她行为设定了过高的期望值),而没有关注她的想法。比如有一次我的孩子不吃辅食,怎么喂都不吃,这让我很恼火很焦躁。后来我看了这本书之后,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不再执着于孩子吃不吃这个行为,而是去思考孩子为什么不吃,我发现,孩子只是不喜欢那段时期辅食里添加的鱼肉的味道,换掉之后,孩子的胃口一如既往并且吃的很开心。这件事让我一直引以为戒。而放任,经常出现在隔代亲的监护人身上,对孩子有求必应放任自流。这样孩子容易被娇惯以至于逐渐没有边界感,不但于孩子成长无益,也并没有因为放任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相反,很多被放任长大的孩子问题频出,对父母亲长的态度并没有该有的尊敬。
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这个错误很常见,我也犯过。我的孩子小时候特别孩子突然出现的声音,有几次会吓得哭起来。我们一直认为孩子是胆小。有这样一个场景,窗子被风吹关上发出了声响,孩子立刻憋着嘴要抱抱,奶奶抱起孩子嘴里念叨着“这么胆小可怎么办”。看完这本书之后,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抱起她,拍着她的后背安抚她并告诉她“宝宝害怕了是吗?妈妈在,妈妈会保护你。这是风,把窗户关上了,你看”。这样孩子会逐渐平静并渐渐了解这个声音,也明白了自己的“害怕”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并且知道害怕的时候妈妈或者别的亲人会在身边,最后学会自己学会面对这种情感。这样孩子会在一种很有安全感的氛围下长大。而如果一味的要求孩子“别怕,你要勇敢”,孩子也可能将来很独立,但万一她是压抑自己情感的那种独立呢?我不想让我的孩子这样成长。当然,这不等于溺爱。作者也提到,无需每个时刻都这样处理,情感引导建立在关注孩子情绪的基础上,只有感到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才需要,让他知道,你会提供给他强有力的支持。这是同情的力量(现在也叫作“共情”)。孩子耳濡目染自己是怎样被对待的,将来长大后也会这样去对待别人。
依靠外部激励和奖赏的手段之所以会被当做育儿误区,是因为奖励往往和目的挂钩。“如果你乖乖听话我就给你买你想要的冰激凌”,其本质就是在用奖励操纵孩子。这样的结果,是奖励可能终有一天失去吸引力,而孩子可能并没有学会如何按章办事,学会即使没有奖励也应该去做正确的事。那如何让孩子合作呢?作者举了个例子:假设你刚从超市回家。冷冻食品需要尽快拿回屋里,孩子却哭闹想继续留在车里玩。“如果你下车我就给你一块饼干”显然不对,她说“我知道你想留在车里玩,因为妈妈要你下来你才会生气。可是宝贝,我们必须进屋去。你能帮助妈妈吗?”然后让孩子帮忙拿点东西。看到了吗,“帮助”,孩子也懂得同情,你的请求帮助让他感受到尊重,学会理解,并学会合作或主动提供帮助。
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就更不可取了。罚站、板起面孔、训斥和打屁股,你想让孩子受到教训以后不再犯错误。很遗憾,这只会带给孩子羞耻和不满,而没有获得指导和建议。这里作者给的建议是用直接后果来教育孩子。直接后果不等于消极后果。孩子只需要知道自己的行为产生的结果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家长已经预见孩子会因为贪玩错过甜点并因此不快,可以提前告诉他,甜点在几点,你就得回到家,如果错过就没有了。即使因此孩子心绪不佳,也要耐心告诉他下次要准时,这是需要遵守的程序。谨记应避免的:消极、暴力、过高的期望和无视孩子天性的教育方法。
二、情感引导的重要性
文中举了一个例子,克尔顿的父母从小对他进行情感引导。有一次克尔顿和几个小朋友在公园玩耍,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女孩闯入他们的游戏路线,结果玩伴的玩具直接从小女孩的脚上压了过去,受伤的小女孩哇哇大哭。仅四岁的克尔顿对闻声赶来的小女孩的母亲说:“我为我的朋友这样做感到很抱歉,他们甚至没有停下来避开她”。
在情感引导下长大的孩子会待人如待己,他们会感同身受,他的同情态度一如父母待他的方式。情感引导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不仅帮孩子学会认识、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还有助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掌握着丰富情感表达词汇的孩子会较少通过耍脾气或者用行动来发泄情绪。他们往往懂沟通。这既可以促进亲子关系,又能学习到宝贵的社交技能。情感引导会为孩子打造一件“保护盔甲”,在逆境时能更快的从消极情绪和经历中恢复过来,也知道忍耐与自制,懂得快乐来之不易。情感引导的目标,是培养坚强、合作、有责任感且善于调节自己情绪的孩子。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情感引导的纽带,父母对孩子做出的任何一个回应,不是在加强就是在削弱这份连接。在日常陪玩中(陪玩很重要),融入孩子、尊重孩子、了解孩子、表达亲昵。在此基础上,情感引导遵循以下流程:1、了解孩子天性及发育阶段,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心中有数;2、有预见性的对孩子提出要求,请求合作;3、出状况后观察和判断问题来源;4、聆听孩子、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并同情孩子的感受,解决状况。在此过程中需注意保持父母言行的一致性、让孩子知道大人可以给到自己“帮助”。
三、如何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给与情感引导?
0-2岁是父母和孩子建立情感纽带的关键期,也是决定孩子未来的重要时期。幼儿所接触到的环境特质会直接融入他们的自身性格:在充满敌意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会优先发展适应环境的技能、在缺少互动的家庭环境里孩子无法掌握必备的社交技能,在充满爱、平静和安全的环境里孩子往往拥有更多的积极性格。在这个时期,语言起到无法衡量的做用(《父母的语言》一书中也有大量证据支撑这个观点)。并且,不用担心这个时期的孩子会被惯坏,你可以尽己所能的给与陪伴、和他说话、给他拥抱和爱抚(或者引入安抚物)。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了解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规律作息,做好充足准备带孩子接触外面的世界。同时,作者也没有忽视妈妈带孩子的艰辛,她建议妈妈适当接受帮助防止过度疲劳。
2-3岁的关键词是“引导”。宝贝们这一时期简直是能量超人啊,新词汇、新短语、新脾气,需要家长更新你的情感引导思路。如何温和而坚定的制定限度、设定规矩、同时又给孩子自信,教会孩子冷静思考,而不是用体罚和奖励。书中针对这一时期孩子易出现的乱发脾气、咬人、打人、到处乱跑等行为都给出了有针对新的应对技巧,这里不做赘述。这一阶段情感引导的重点是教会孩子学会分享、遵守公共长锁秩序、克服内心的恐惧、带孩子外出就餐看医生、解决孩子的如厕和睡眠问题、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4-7岁,别那么着急的以为孩子长大了,这个阶段的孩子依然会哭鼻子会难过,父母的包容与同情心要从始至终。这个时期,教会孩子文明礼貌和社交礼仪(比如尊重他人隐私、如何真诚道歉)、改掉孩子的一些小毛病(如专横、爱吵闹、易害羞、说谎话、以及尿床和挑食等)、让孩子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用正确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以及如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收拾自己的玩具。当然,有二胎计划的家庭,可以开始对你的孩子进行“心理建设”了。
四、父母给儿女的爱是无条件的
育儿是世间唯一无法辞掉的工作,这个工作没有标准的100分,每对父母也不可能完美。想要做的更好,无可指摘,但也不用给自己太大压力。认识到自己的弱点,也正式自己的过去(如有童年创伤的父母)去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允许孩子做自己,不要让成年人的烦恼去侵蚀孩子的世界。情感引导不单适用于孩子,配偶之间如用情感引导的方式对待彼此,会更有可能培养出快乐的孩子,这是榜样的力量。
离异和单亲家庭更需要注重孩子的情感引导,不能因父母的问题危机孩子的长期教育。所以分开的时候尽量表现你的风度,别让你的态度影响孩子以后的爱情和婚姻观。并且,告诉孩子,不是因为他(好多婚姻失败的家庭孩子会自我惩罚)。听听孩子的想法、允许他发表意见,并告诉他,虽然父母的关系会变化,但不影响双方都始终爱着孩子。然后你可以在适当的时机介绍交往的对象给孩子,并给孩子时间去接受,最重要的是,你的爱,从不打折。
育儿是个艰辛的历程,在此过程中,你也可以留点时间给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和你的配偶或闺蜜去约会。孩子需要的,是一个快乐的妈妈(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