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品格的锤炼。
记得有一次在亲戚家,读中学的孩子说帮忙洗菜。
结果亲戚不准,跟她说:“你马上就要考试了,赶紧去做题,家里的事不要你操心,你管好你的成绩就行。”
“家里的事,不要你操心,你管好自己就行”——这句话常常会听到。
其实这样说,很容易将孩子推进“自私”的深渊。家里很多的事,当然不要孩子操心。
比如家庭收入,不需要孩子过早地去关注,可是家务活却可以让孩子早点做,并且多做点。
因为孩子在家庭中学会了承担和付出,才能学会去关心家人。不是每个孩子天生就会去爱。
特别是男孩,在情感表达及感受方面还要滞后一些。
父母需要教会孩子去学会爱人,用实际的行为表达自己的爱。
有时我在厨房做饭,儿子在边上帮我择菜的时候,我会跟他说,“爸爸好期待着哪天吃到你做的饭。”
“我还小啊!”
“我觉得你读小学时应该就没问题了。”
“可我不会啊!”
“来,爸爸教你。”
告诉他怎么煮饭,一杯米能煮多少饭,然后要打多少水合适。而择菜、洗菜也是他能胜任的活。
在劳动中,我告诉他去认识蔬菜的名字,还有它们的特点。而孩子也非常享受这样的感觉。
当我们吃晚饭时,我跟老婆说,“今天你吃的饭,可不是我煮的。”
然后这小家伙会得到妈妈的鼓励,看上去就美滋滋的。
其实,很少有父母会故意不去锻炼孩子的独立性,可现实中却由于种种的担忧和焦虑,剥夺了孩子自己去做的机会。
父母一定要有意识地去给孩子“动手”的机会。
放下自己那高高在上的权威,克服内心的控制欲,并且创造一些这样的条件。
妈妈平时在生活中可以示弱,不要太强势。
可以跟儿子撒撒娇啊!鼓励小家伙去做一些能做的事。
千万不要觉得孩子做不好就永远不让他们去做。
因为这样的结果是孩子永远不会。并且习惯这样的低能,而依赖于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