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热爱写作的我,一度遇到过严重的瓶颈期,感觉整个人被掏空,我写不出任何东西。
那时我刚刚MBA读完,身心俱疲,身、心、灵都属于恢复期。
公众号已经停更很久,连家人都提醒我,很久没看到我的文字了,我很沮丧地说,我写不出来。
我甚至不敢打开我的公众号,以此逃避自己写不出来的挫败感。
时光慢慢流淌,一直到奶奶离世…….
对我的冲击非常大,尘封许久的文字再次喷薄而出,那一刻,感觉自己又回来了。
于是,我重拾信心,开始继续耕耘自己的文字小天地,从每天坚持写500字的日记开始。今年二月,开始坚持千字营,每日写,每日写…….
我现在竟然不再害怕写作的瓶颈了,因为很多时候,所谓的瓶颈,不过是内心的限制性的观念在作崇,我们潜意识中给自己预设了很多的评判,总担心写得不够好,于是迟迟不愿动笔,然后形成恶性循环。
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即刻、立刻、马上去写,坚持写。写什么都可以,总之,笔耕不辍,写的过程中,我们会慢慢找到出路。
用输出倒逼输入
从2月坚持日更至今,最大的感受是持续输出会督促你不断输入,比如多听多看多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通过各种途径,扩大我们的认知版图和丰满我们的人生体验。
做生活的有心人。
从热爱到刻意练习
以前我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文笔好,认为写作是讲究天赋的事,并没有真正下功夫去系统化提升,随性主义。
可现在的我,深刻意识到,任何一项技能的习得,都需要大量的刻意练习。写作,更是如此。没有量变哪里有质变。
我记得《文学回忆录》中,有一句话,“看一个人是不是文学天才,写个十年看看。” 试问又有哪个杰出作家不是经过艰苦卓绝的写作历程才得以留名青史呢。
如冰山理论,我们大部分人看到的都只是冰山上的那一个小角,所谓的那个高光时刻,更大的、幽暗的、踽踽独行的深渊往往埋在底下,不被看见。
对标榜样
我读文学作品,喜欢把文字和作者分开。我对于文字的喜爱先于对作者的热爱。
喜欢木心的文学史,文字犀利、风趣又幽默;喜欢沈从文的散文和小说,白描中带着意境;喜欢汪曾祺,总把平淡日子写得如此活色生香………
我特别享受阅读他们的文字,如品尝美食一般让人愉悦。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滋养人,读的多了,写出的文字也会自带仙气儿,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向他们一步步靠近……
一群人比一个人走得快
一个人坚持写作不容易,
一群人可以。
从2月,我就开始组建写作营,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共同打卡写作。写作过程中,相互赋能,自信心和自律性比之前一个人写时提升很多。
最重要的是,不再害怕。对坚持写作这件事本身,充满信心,因为有人和你一同前行。
小时候,作业本上常会有这么一句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写作之路道阻其长,秉承初心,一往直前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