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石悦)。
提到当年明月,也许很多人并不清楚是谁,但是提到《明朝那些事》,其名声如雷贯耳,即便没有读过这本书,也能略知一二 。
当年明月仿佛是从历史中走来的人物,而且还是老天爷追着赏饭吃的典型。
他27岁时心血来潮去写历史,谁知却意外成为“网络知名作家”。次年《明朝那些事》便被出版,短短七年,销售量超过三千万册,据传版权费高达4100万元,连续四年荣登中国作家富豪榜前十名。彼时,他的身份还是体制类的一名公务员,仕途更是一路高歌。
历史中似乎再也找不到第二位与之类比的人物了。于是网上也有了“当年明月为什么不写了”的传说,以及各种"小道"传闻。
市井传说向来都是善于联想和隐射,于是网上有一个很火的留言跟帖 :当年明月写唐伯虎:他(唐伯虎)被宁王朱晨濠看中,兴高采烈地去上任,结果三杯酒下肚后发现宁王要造反。一门心思想辞职,结果宁王不让,于是他只好装疯卖傻,可是宁王还是不相信他疯了,就是不放他走。眼看再待下去有杀头的风险,于是他只好祭出大招。于是,南昌城出现了魔幻的一幕,堂堂大才子唐伯虎,一丝不挂地在大街上调戏妇女……
并不清楚是不是《明朝那些事》里的桥段,中国通史里并无这样的记载,才子唐伯虎,固然能从宁王大不敬的言谈里发现宁王的造反之图,唐伯虎的脱身也自有娄妃等暗中相助。
回头再看,这种传言极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提及“历来野史…”“亦如剧中小丑然”。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且不说文人风骨的唐伯虎,是否也会有如同刘伶醉酒的言行与轶事,但是这个“疯癫”明显有点“用力过猛”的匠气,所谓食色,性也。冯巩喜剧电影《谁说我不在乎》:一位精神病人的思维逻辑,“脱美女裤子”,医生来判断是不是可以出院了……。唐伯虎会自作“小丑然”吗?
于是各种揣测,未经证实的消息源说得有鼻子有眼,以及也并没有辟谣,联想,愈加扑朔迷离。
网络传言究竟有几分真,在权威消息出来之前,无法考证。但当年明月的故事太过传奇,老天爷都追着赏饭吃,是感慨还是羡慕,忍不住要落笔多写几句。
一个历史作家,不到三十岁就凭版权跻身富豪榜,他还实现了很多作家都梦寐以求却可望不可即的事:体制类,一路高升,十几年内即升至一线城市副厅级。
前几天还意外地刷到当年明月在央视“面对面”的采访,其中一句印象深刻:从史官笔下的字里看到字,一个秘诀就是四个字---感同身受,历史故事不仅仅是故事,而是“情绪”,只有“情绪”才能穿越历史,仿佛当年明月在现场,那些都是真实的事情,清冷,散发着人性的幽光。
对当时明月来说,历史书籍就像一座座宝藏,蕴藏着无数人的“情绪”和人生智慧,只有感同身受,才能让他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面对主持人提问:“感同身受”地看历史,那不就变得太沉重了,你根本无法继续前行了吗?
是啊!放下包袱,才能轻装上阵,不得不说主持人的慈悲通透,更是一种导师般的引导。(一句话就被主持人圈粉了)
当年明月表示:历史是沉重的,幽默的不是历史,幽默的是他自己。历史的恢弘和残酷,一个人命运也许就是一句话。
我没有读过当年明月讲的明朝的那些事,网上引用最多还有徐霞客的故事,在那个追逐权力与功名的时代,徐霞客选择了另一条路。他远离官场,踏遍山川河流,用一生追求内心的热爱。
《徐霞客游记》,作者徐霞客。历史留给徐霞客的记载,也许也只有这样这一句话。
愚以为,历史之所以恢弘,是因为很多很多人,只留下一个名字;历史之所以残酷,是因为很多很多人,甚至没有留下一个名字;历史之所以生动,并不是因为一个人留下多少记载,而是因为今人和古人,穿越千年,见到的还是那同一轮太阳、同一弯月亮。
“朝碧海而暮苍梧”,徐霞客本人之外的一句话,让徐霞客,不仅仅成为当年明月,还是当年旭日。
在央视“面对面”采访中:当年明月说,夜晚回寝室的路上,听见自己的脚步声,内心无比的喜悦,那是一种前进的声音。
主持人问石悦,是喜欢人们叫他“石悦”还是“当年明月”?
石悦笑笑说“明月”吧 。
明月,在讲明朝那些事的结尾时,那前进的声音 却有一份诗意的开放式的表达:当黄山大雪消融时,徐霞客坐在绝顶,听了一整天融雪的声音。
当年,今日。
明月,诸多还没有见著阳光的报道,似乎有种试图抽去“当年”的月光,只争当下的错觉。当下也有些消息称当年明月精神不正常是因为压力过度,思虑过多。
凡此种种,传言甚嚣尘上,当年明月还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吗,还能如徐霞客般坐在黄山绝顶,听雪融化的声音吗?
“月有阴晴圆缺”。
当年明月,还是当年明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