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苦瓜为什么被称为半生瓜。后来得到指点,说是因为少时觉得苦瓜苦涩难以下咽,当有一天真的回味过来苦瓜的个中滋味时,人生已经走过一半了。是否如此,未确证。
但,小时候是极为讨厌苦瓜的,也未曾见过喜欢苦瓜的孩子,反而是非常不理解,这么苦的东西为什么还非要去吃它呢。妈却常做苦瓜,家里墙根处总有几秧苦瓜藤,夏天一去集市几乎必买苦瓜。清炒,凉拌,炒肉丝,让我直挠头。又苦又涩,长得还丑,就像癞葡萄,怎么能吃呢。
家乡小河边,芦苇塘里,有很多癞葡萄,缠着苇杆向上爬。夏末结果,绿色的,皮像癞蛤蟆,纺锤形,一握大小。摘时会从果蒂处流出奶白色的浓汁,很苦很涩。但趁嫩时剥开癞皮,里面是絮状的果瓤,有点甜味,但很快就长老了。老了的癞葡萄呈灰色,皮裂开来,絮状瓤被风一吹,四散飞去,像杨花一样。癞葡萄是拿来玩的,不是吃的。
家里墙根处的苦瓜,年年都能结不少。每次炒菜后,锅都是苦的,连下一个菜也有了苦味,害我什么也吃不了,闹了几次,后来妈就把苦瓜放最后炒了。好多年,我仍是不吃苦瓜。
第一次认真吃苦瓜是在离开家乡后,大学毕业了,在外地有了工作。租了房子,一个人开伙,有很多菜想尝试。去菜市场逛逛,看什么都想试试。正值盛夏,几乎每个摊位都有苦瓜。只是,市场上的苦瓜都是嫩绿色的,印象中家里种的苦瓜是墨绿色,而且远没有这么大。家里的苦瓜比手掌大不了多少,这里的都有小臂长了,胳膊一样粗,若不是依然同样是癞蛤蟆似的皮,还真不敢认这就是苦瓜了。
突然很想尝试一下。去了几次,终于还是买了两根。想起妈做苦瓜的样子,对半剖开,瓤是白的,还未发红。抠去瓤,把皮切成细条,放盐水里泡半小时,再换清水淘洗几次,就可以清炒了。多放蒜和青椒,大火一爆,翻炒几下,绿色开始发黄,就可以出锅了。
不安地尝了一口,一点都不苦啊。是苦瓜啊,为什么不苦呢,难道是舌头老化味觉减退了?很清爽的味道,根本就没有什么苦味。竟稍微有些遗憾。第二天又买了两根,这一次不泡盐水了,清水一洗就行。先尝了一片生的,是有苦味,不过很淡,应该是大棚中催熟的,生长周期太短,苦味还来不及积聚吧。
这样正好。炒出来,微有苦味,很快就回甘了。这味道真的很棒,难怪妈会这么喜欢吃苦瓜。当然,就是这样一点的苦味,小孩子也肯定是不喜欢的。能欣赏苦味的,也只有大人了。这就是大人的味道。
也难怪会被称为半生瓜了。
明末大画家石涛,曾自号苦瓜和尚。石涛原姓朱,宗室之后,生值乱世,以苦瓜为号,其中况味,让人会心。以王室之尊,而飘零一生,而为画为僧,一生凄苦,却也终成画坛一宗,号为苦瓜,倒也颇为贴合。
苦尽未必甘来,但人生过半,能于苦中品出不一样的滋味来,也未尝不是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