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用吗?”
“有吧。”
“书里真的有黄金屋吗?”
“没有吧。”
……
“老师,你一个月工资多少?有我们家割一天橡胶的收入多吗?”
“这还真没有。”
“大姐”打电话来,言语里尽是辛酸和无奈。一位满怀热情的老师,和一位“家里有胶”的学生。这些对话刺痛她好久,直到刚刚突然好奇这位学生后来的发展,问了她,她说“他现在如愿回家割胶了”。好吧,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家里有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知足常乐”。
“大姐”是本科时的室友,那时候我们按年龄来排称呼,她是“大姐”,我是“小六”。“知识改变命运”,是她的写照。一位农村姑娘,坚持不懈地学习,考上大学,继而又增长见识,考上正式工作。彻底地从祖辈的黄土地里走了出来。所以,即使经历了一番“打击”,她也还是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我们不能说轻率地定义回家割胶的那个孩子不幸福、不充实,但起码,那不是我们想要的安逸。我们向不同的老师学习了各种各样的知识,每一个闪着光的灵魂,都向我们展示着世界的无穷。一些没必要钻牛角尖、斤斤计较的事情也就真的没有必要了。在我们这里,有时“家里有胶”不如“眼里有光”。
或许,也是因为学习地理的缘故,对于星辰大海的壮阔和“我”的渺小感触越发激烈。《地质学》野外考察的时候,在老师的指点下,挖到了珍贵的三叶虫化石,当几亿年前的“生物”小小的捧在手心里时,第一次感受到,“渺小”,“我”于宇宙而言,渺小极了,但也伟大极了。 野外实习结束后再去看手里的书本,每一页都更加鲜活,像是在和我说“看我,是如此的古老又是如此的生机勃勃。”穿越时空的光,从文字里一点点透出来。
“书里有答案吗?”
“或许吧。”
我送过“大姐”一本书,《因为痛,所以叫青春》,这本书的书名略显矫情,但是,这本书却将“孩子”时期,没有自我的我拯救了。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个时期,一切都是父母。过去的努力里、现在的牵挂里、未来的规划里,无处不在。但偏偏,他们吵架了,那一次吵得特别凶,几近到离婚的边缘。而那时的我根本没有想过,没有他们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是否还有继续的意义,就那样,在崩溃的边缘挣扎许久。作为“孩子”,总是有那么一些幼稚的行为,例如,想要故意挂科,让父母关注等等。机缘巧合,看到了这本书。作者是一位韩国人,但是里面书写了许多,年轻人是共同的困惑,恰到好处地给予了很多建议。虽说作者在书里的书写并没有完全解决当时我的困惑,却让我明白,苦难是日常,幸福也是。平淡日子里所有的波折、满足,就是我们所称为的“生活”。
“阅读,会让人变厉害吗?”
“当然。”
看不同的书,看不同的事物,发现不同的可能性。当视野更开阔,眼下会令人烦闷的周遭会变得不值一提。阅读,有时就如裂缝中透出的曙光,解救困惑,也将光的力量传到所有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