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知道龙泉寺,是年初在朋友圈突然频频出现的分享文。什么“扫地僧点化张小龙”,“清华北大博士后出家首选”,“法师诵经都用ipad”……虽然好奇,但一是觉得寺庙生活和日常生活差距太大,没什么关联性;二是对基督教佛教这些有神论教派都秉持深刻批判,宁可接受如道家儒家的世界观。
这一年来,起起伏伏的环境变动比以往更多,人对于去除杂念清净内心的需求更迫切。早先时候寻求时间管理目标规划的方法,后来意识到大部分问题都当向内寻求答案。巧合下参读了一点佛教介绍的书,对修行有了好奇,借着几天闲暇,便上山了。
从朝阳区到龙泉寺也还算方便,不用换乘很多次。公交走走停停,车上人也不见少下来。我背着重重的包,心里止不住的想象自己接下来要迎来一段什么样的清修生活,是否会偶遇世外高人指点然后智慧忽现,是否会喜欢山林生活寺庙饮食,是否能听见各位法师们讲经论道,是否能在晨钟暮鼓里悟道得道。两三个小时的车程,越想越精神。下午3点,车到凤凰岭下,我才开始踟蹰,担心寺庙拒收,担心所求非所愿。
到龙泉寺时,接待处的大姐正与另一位想来寺里做义工的湖北汉子争执。看我探头探脑,便斥责我“你做什么的,在门外稍候好吗”。没多时,汉子一脸不忿的走出来,我犹豫着揭帘入室,感觉自己像一个莽撞的闯入者,丝毫不知道这个江湖的规矩,也没有皈依的诚心,连自己来这儿能做什么都不知道。不安中填完登记表,大姐抽过去,“白族…党员…硕士…嗯很好…还没皈依,身边没人信佛,也没来过寺里…”。我一头雾水,感觉自己像个傻乎乎的劳力,等待财主看完身世背景决定要不要买走;同时生起一阵厌弃,明明是清净地,怎么还要看这些俗世身份,和我预想里淡漠寡寂的修行者太不同了。
拍完照,又听客堂的大姐们互拉家常,最后终于让我自寻住处,4点半过来上晚课。问及寺庙宿舍及这几日的安排,大姐含糊的说长期义工才会安排宿舍和特定岗位,短期义工就是机动的;再问那下次来是否可以申请寺里住宿,又说只能来了再看。大姐倒也坦诚,告诫我寺里义工就是来干活的,虽然也有讲佛法的课,但不是来整日闭门研修的,委婉的拉低了我的预期。我只好去寺后找了个农家院,算是安顿下来了。
4点,我回到客堂,之前的大姐不在,另一位大姐问我“上位是谁,就是你联系的师兄是谁”,看我一脸懵懂,便直接让我去大堂上晚课和用药石,晚上8点在教室上课。在一阵被随意摆布的烦闷里,我找到大堂开始了第一次晚课。后来才知道,很多来寺里的义工在山下都有学佛小组一类的组织,由负责人带领大家来寺里,像我这样毫无瓜葛跑来寺里的并不多。
早晚课并不是讲经论道,晚课就是念经,准确来说是唱经。大堂类似学校的食堂,一道墙前供奉着如来像,观音像和一些(我不认识的)法师宝相。男女分开各在一堂,其中有出家人,有着了居士服的修行者,有寺里的长期义工,也有附近村民。长桌次第排开,众人各自站位,桌上放了小本经文,桌边放了跪拜的垫子。一阵钟磬声响,众人静默站直,广播里传来领诵法师寂落悠长的起音,众人便跟着朗声大唱起来。除了大悲咒、楞严咒、心经这些稍常见的,还有一些我并未见过。唱经的顺序好像是法师随心而起,我全程翻经书翻得头皮发麻,好不容易找到这首,续着的下一首又不知在哪页。如是经文,类似文言文,那还能揣测大意;还有一类咒文,实是梵语音译,也称佛语,那通篇我都识不出几个字。时而轻声慢念,时而疾风骤雨般,我跟不上也无耐心再查阅,偷瞄周围的人,俱是恭敬肃穆烂熟于心的样子。到了心经我可算跟上了,唱到“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头还是一震。临了,众人向佛像跪拜叩首,一遍遍念“南无阿弥佗佛”,不知为何感觉心下泛苦,世间种种求而不得的悲欢虔诚就在身边。我不知道她们都在求些什么,也不知道人是多绝望或多懒惰时才会将希望托付出去。
药石就是晚饭。来寺里之前我已经对寺庙饭菜不做希望了,但整个用餐过程很有意思。男女分堂,众人各自取碗筷入座,在用餐前要念一段祝词,类似感恩斋奉发心修行,之后全程禁言。行堂义工提着桶走过,要的话比手示意。主食一般就是杂粮粥和馒头,配上少少的蔬菜,有时有拌辣椒和姜。用餐时,会有一位师兄在旁念诵,大意如下:一粥一饭经由农夫生产商人运送义工烹饪,来之不易,吃的时候要感恩,要吃完;斋饭都是信众供养,弟子们吃的时候要反思自己一天的德行是否受得起这碗斋饭;对喜恶的食物生起贪心嗔心是人的常情,吃饭也是个观照自己内心动念的过程;人要吃饭是因为恶病发作,吃饭是为了维持身体以继续修行,要把饭当成药来吃,同时边吃边发愿勉力修行以渡众生。我边吃边想,这真算是文青们高呼的生活要有仪式感。
义工晚课由寺里常驻的义工师兄(寺里义工不论男女老幼都称师兄)来教授。内容围绕佛教三宝(即佛法僧),有基础的佛法知识譬如常见术语,有佛经共修,也有法师故事。一般晚课上到8点半,下课后一天的安排便结束了,大家各自回去休息。
往后的每一日,都是循着这样的作息。承担可能是寺里的劳动,比如打扫卫生分拣回收物;也可能是寺外的活计,比如搬运木料之类的,称出坡。也都没有人带,常常是自己找活,去到现场服从领队师兄的安排。
如今再回忆起寺庙生活,每天发生的事和悟都历历在目,但千头万绪念念不断,我想了许久也再难下笔。写这篇文章,一是为记述修行感悟,二是为记录寺庙生活,下从简概括。
感悟上,个人感受最深的是“破我执”:万法无常,一旦对结果有认定,觉得事物该如此如此,合意便欢喜,不合意便嗔怒,这便是执念,往往带来眼前迷障。这说起来简单,可以举的例子实在很多。反观我自己,大多数时候都坚持己见,喜欢大家在一个标准框架里讨论问题,喜欢观点明确言之有物的论述,而尤为反感逻辑不清的表达和立场不清的观点,还有“拎不清的人”。我一向也把这点看做是优点,而某天晚课时一念闪过,我这不是在自断见闻吗?听到与己不同的观点,是先批判再接受,还是先接受再批判,这对于最终能在多少程度上理解对方是很不同的作用。再说白些,要求别人适配你的逻辑,势必有损你获取信息,还不如你去适配别人的逻辑,先理解了再择取。批判是一件比理解要容易很多的事,而且还会带来自我力量感。坚持自我观点的人,多数时候是内心没有力量的人,需要从反复强调自我中找到自己。
但无执不等于放任。无执要求人对外不做过多希求,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内在。佛法是门心法,解答的还是“我们从哪来”“要到哪去”这样的问题,要你破迷开悟。佛法认为,人心本来具足佛性,只是被俗世见识熏染,与师法友同修才能清扫心上尘垢。所以四大皆空不是要你啥都不管,而是要你安心立命,重视自己内心祈愿,忽视外界环境。从中也衍生出了“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身处泥泞心向阳光”“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等鸡汤文常用金句。。
寺庙,可说的就多了。用我给十三爷说的,寺庙才是人间大俗之地:想想来这里的人,大多是为什么来的。求这求那,虔诚的求福报求保佑。吃斋念佛,寺里恭敬寺外跋扈,还有念个经都作秀拍照的,真是但见迷不见信。而有欲念就容易被操纵被利用,龙泉寺风气还好,其他寺庙那些请香解签的,和市场交易有多大区别。佛经教导大家向内用功莫向外求,反而令大家向菩萨求了,简直讽刺。很多虔诚的信徒(多为热心大妈)压根也不知道自己在信什么,张口就劝你皈依,还有的理由是拿皈依证来凤凰岭爬山不用买门票……堪称地推铁军。
再有一些资历稍久的义工或居士,颐指气使的模样会让你想起小学里的班干部。仗着新人一片诚心,自己干活好偷懒耍滑;或是比别人多听得几句经文多扫了几天地,就觉得自己更胜一筹德行更高。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恩怨是非都正常,且都只是小部分。只是说,寺庙不见得就是大家心中的清净地,也没什么好失望的。修行是自己的事,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哪里都是道场。
这次清修和王师兄的相识,是我觉得最有意义的事。王师兄是我接触到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修行人,学佛不为换福报,得道不为论高下。她有很深的学识基础和皈依信仰,但不与旁人多说。总是很有耐心的听我发问发感慨,和她说话令人心静。下山的那天清晨,我在寺门前犹豫是否要当面告别。想来想去,见或不见,于她于我又有什么区别。除了祝好和珍重,再说不出更多。王师兄现在仍在庙中,大概过一阵便会出家。写到此依然心有戚戚,遥祝师兄。
闲言碎语到这里,这篇文章写写停停间已经既不像攻略,也不像心得,更不像流水账了。就此停笔,“业成便无执”了。
一些常被问到的内容:
去龙泉寺当义工没门槛。短期义工(一周内)是不安排寺里住宿的,在寺外的农家院可以住宿,便宜的床位房30左右一晚,也有正常标间。长期义工在考核期通过(一般3-5天)后,可以去寺里申请挂单(即免费住在寺里的义工宿舍,有二人间四人间等)。寺里统一供应早午晚饭,有统一的作息安排,每个义工小组都有部组学习讨论的时间,称“共修”。义工们免费为寺里干活,寺里免费提供饮食、居所和学习机会。
短期或长期义工一开始可能都分在“外围组”,承担打扫卫生分拣垃圾整理库房这些活,长期义工会在考核期过后,结合个人意愿和技能分派到其他部门,比如佛经修复、雕塑、土木水电等等;每个时段要干什么活基本上临时分配,短期义工偷懒不去也没人管,长期义工是要签到打考勤的;寺里义工平日大概百十来人,周末会多些;
住在山上能洗澡有电有网寺里没有wifi;斋堂不是食堂没有自选给什么吃什么不能剩饭,就是素食没有酒肉饮料;衣服鞋袜带自己的,不暴露就行;除学习和干活之外,男女活动都是分开的;出家弟子不用手机,寺里图书馆有电脑上网要申请;方丈和法师们也住寺中,不和大家同食,平时如果见到面可能身边也有护持(类似保安)不能直接接近;
虽然有学习但短期义工的课并非佛法教程,想通过当几天义工就入门佛法不太可能;平时也有对外活动比如法会啊IT禅修会啊,可通过网站报名;所有的活动都不是强制参与的,其实你报名说要呆一周然后两天就走了也没关系,反正没有人在意;法师们当中是有一些学历背景比较高深的,也有普通的;法师们不领工资,出家没有学历门槛;寺里不搞算命抽签开光那类收费迷信活动。
免费提供食宿,山下秀丽清静,佛教盛名场所。这三条挂出来,大概是很多人想去寺里的理由了。我本想奉劝大家,本着放松休闲或者免费吃住就不必去寺里了,交通也不是很方便,不如自己另寻个农家院得了。但一想,去解惑的就一定比去休闲的更有意义?我希望每个人去到庙里都能感悟发心,而不只是闲情耽玩,这是出于我私心不愿寺庙沾上更多俗念,不也是“我执”吗?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