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卿 春蕾十幼
一、感悟
1、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不会愿意听那些让人不适的话,家长常常把频繁的提醒和纠正当成一种指导形式,虽然目的是纠正错误,但是如果孩子开始厌恶家长的提醒和纠正,那显然这种指导是无效的。
2、频繁的命令和指导,往往表达的是对他人想法的不尊重以及对他人能力的不信任,小朋友也是人,同样的,无论孩子的能力水平处在怎样的阶段,他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所以当你向孩子传递了不尊重不信任,同样的也得不到多少合作,相反的更可能引起孩子的抵制。
对于孩子的长期发展来说,家长正在建立一种不健康的依赖关系,往往会阻碍了孩子向自主的方向发展,而变成了一个不会主动思考的“机器人”。
二、收获
1、家长要清楚自己的需求及个人界限,也就是在不指责孩子,又不命令孩子的情况下,正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在与孩子的对话中注意这三点:首先,具体说明不接受的行为。其次,表达你的感受。最后,这个行为对你的具体的影响。
2、与孩子建立一个好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家长与孩子之间是很明确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家长发出的指令后往往会激发孩子的抵触情绪,所以想要你的意见更加有效,那么,和孩子做朋友吧,为他提意见而不是“命令”!
三、行动
1、对于有一定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孩子,我们往往会到此为止,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空间和信任,但是如果孩子没有具备这样的能力,则建议家长给孩子提供一些提示或引导,帮助孩子,与孩子一起想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2、在教会孩子“听话”的同时,我们同样要教会他去描述自己,表达自己,学着用正确的方式和途径去表达“我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