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建了一个“家”的微信群,里面就5个人,他,我、孩子爷爷、孩子幺爸幺妈,因为小宝被带回老家一段时间,爷爷和幺妈会经常在群里发她在老家的照片和小视频给我们看。有什么事情在群里交流也方便,免得一个个通知。
今天,孩子幺妈连续发了几个视频过来,小宝这几天感冒了,不肯吃药,小宝要去抱奶奶,奶奶很生气的推开她,嘴里吼着“不要!滚!”,小宝伤心的哭着,这边是她幺妈边拍视频边说“看嘛,这个好哭的,不喜欢,不肯吃药”。我看到这些视频的时候心里那个难过啊,心在滴血!
我恨死自己让孩子跟着回去,可又不好发作,毕竟老人家帮忙带孩子也很辛苦,孩子生病不肯吃药,他们也着急,只是不知道怎么与孩子沟通,不知道用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孩子。我第一时间发信息给先生,告诉他不懂得与孩子交流,不理解孩子的需求,会深深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让他看视频了解情况。
先生很快在群里发信息问情况,我随后才发“她本身生病了,不舒服,你们能先安慰她一下吗?抱抱她、哄哄她,先让她平静下来再说吃药的事情。孩子哭不代表不听话,你们一直在那里强调她好哭,不听话,不喜欢她了,还让她滚,你们站在她的角度考虑一下,她听到这些话肯定会更伤心,当然会哭得更厉害。她现在最需要的是大人的爱护,安慰,你们先抱抱她,让她情绪稳定了再说吃药的事。”
我忍住没发火,试问有几个孩子会乖乖吃那苦味的药?不肯吃药,想其他办法呀,硬逼着吃只会让孩子越反抗。后来我又补充了喂药的办法,把药灌在牛奶盒里,加点糖,别让她看见,用吸管给她喝,她以为是牛奶,这是网上看到的喂药套路。
心里好难过,答应老人把孩子带回去是一件多么愚蠢的决定,深深的内疚,心里暗下决心,等小宝回上海后一定要好好弥补她。
我们常常会问“为什么没有一点同理心呢?”那么什么是同理心?
学者Rogers认为同理心(Empathy),又叫作换位思考、神入或共情,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他说描述的同理心具有三个成分。
1.情感的:感同身受他人的情绪和感受。
2.认识的:正确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
3.沟通的:正确传达对这种情绪和感受的了解。
一个人善于沟通的人往往都是内心细腻柔软的人,ta会很耐心的去倾听别人的话,细心的去观察对方的表情、语气和动作,当然也能准确的了解对方的需求,从而为对方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或者帮助。因为ta能很好的与对方产生共情,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问题,能理解和感知对方想要什么,所以别人才愿意和ta深入交流,如心理咨询师很大程度上就需要具备这些特质。
孩子也一样,需要尊重,需要被理解,需要被认同,摘录几个生活小片段就能知道理解孩子和正确的沟通方式多重要。
一天晚上,儿子做完作业后,我和他的对话:
我问: 妈妈怎样和你沟通你才会听?
儿子:我不能告诉你答案,你自己去探索学习
我:好吧,妈妈跟你一起学习,妈妈学习如何当个好妈妈,你学习怎样当个好儿子和好学生,我们一起努力,好吧?
儿子:好
我:我们相互加油鼓励(说完后我们握了握手)说:合作愉快!
另一个片段:
一天晚上睡觉前,儿子很伤心的说他的星星笑脸被扣掉了。我安慰他说“那你肯定很难过,我知道你最近一直在进步,很辛苦才挣来的笑脸被扣掉,如果是我,我也会很难过”。儿子把我的手拉过去紧紧的抱着,快要哭出来。但是他很快就说“没关系,我还有十几分,还有几个人欠着老师的分呢”。 我哭笑不得,这转变得也太快了吧。理解和认同孩子的感受,他很快就能走出低落难过的情绪,等他情绪稳定后再加以引导,如何改进,怎样才能不被扣分等等,效果翻倍!
有一天关于男孩子哭鼻子的问题我们谈话如下:
他说:妈妈,他们说我总是爱哭。
我问:谁说的呀?
他说:牛老师(晚托班的老师),说男孩子不可以哭,男孩爱哭就像女孩子一样。
我说:哭只是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伤心难过了谁都会哭啊。
他说:就是啊,难道手受伤了很痛也不能哭吗?
我说:每个人都有哭的权力,哭也是一种向外寻求帮助的信号。只是多数时候我们可以换一种其他的方式来表达,比如告诉他我很痛、我很生气、我很难过、我要发火了等等。
从那以后,发现他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了。最近好几个妈妈跟我讲儿子进步很大(从班主任那里听来的),我十分欣喜。只有心情愉悦的状态下才能更好的投入学习吧,祝愿我的孩子能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