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庭成员,最近和孩子相处时,发现自己和你们在对待孩子这件事情上不够理智,常常带入自己的经验和情绪,所以认真写下了这一篇细节清单,为了能够提醒自己和各位。
和孩子相处是一生要做的功课,需要每个阶段的审视和学习。所以也想把清单作为一项家庭任务,定时段重新补充更新,消除bug,更加精进。
目前咱家的情况是:一家人全部盯着一个小孩子,很容易就陷入宠爱的状态,更甚者是没有底线和规则的溺爱。为了能够让孩子能懂得是非,在此提醒家人,不能把自己的人生情节强加给孩子。
相处的前置法则:
1. 孩子只是家庭的重点之一,不能所有事情都要优先考虑孩子。
2. 孩子首先是家庭成员、朋友,其次才是孩子。
3. 各位家长量力而行,饿了可以给孩子叫外卖,累了可以找小时工,实在不想和孩子相处,可以自己先静一静。
根据孩子这一阶段的行为习惯和各位犯过的错误,总结了以下的相处细节清单:
1, 让孩子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刷碗、系鞋带、穿衣服、扫地、自己给自己准备外出的装备等。所有人对孩子的蹒跚学步、慢慢吞吞保持宽容与耐心,不管他是打碎了小碗,穿反了鞋子,把地扫的更乱等等,都不要责怪,不要嫌弃他笨手笨脚,要耐心的等他做完,协助他完成,不要代替他完成。给他完成工作必要的帮助和鼓励,谁都不是一夜长大的,何况这位老兄年龄局限性太大。
2、当孩子说:让我试试的时候,只要不涉及原则和安全,放手让他去试。
“刚买了一袋香喷喷的栗子,用无法封口和没有提手的纸袋装着,孩子说让我来拿吧。” 明明知道他有可能会办砸,但也有可能可以做好的事情,让孩子试试吧。让他按照自己的兴趣探索这个世界。东西掉了可以捡起来,衣服脏了可以再洗,手上有细菌,不要放嘴里就好,家里弄乱还可以再收拾,这些都没什么大不了。
3,在做细小的事情上传递爱和关怀。每天陪孩子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吃饭、睡觉、洗脸、刷牙等这些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如果没有情感的传递,就变的机械而枯燥。对孩子来说也一样,每天陪着孩子做一些细小琐碎的事情时,加强情感的沟通。和孩子聊天的同时,慢慢引导孩子完成任务,我们和孩子都会有乐趣。
4. 禁止发怒,理智沟通,用你真正的人生态度和孩子相处。把孩子看成朋友,就不会因为孩子做错事情而发怒。怎么对待孩子,孩子就会怎么对待其他人,也会在长大后同样对待自己的亲人。孩子总是在学习和重复大人的语言习惯和行为习惯。“如果孩子没有及时回答你的问题,你耐心的问了很多遍还是不回答,请不要发怒。尝试过一会再问或者干脆别问了。”“如果让他洗手,他不愿意去,请不要发怒。告诉他洗过手才能吃饭。”
5. 培养时间观念,不迟到是首位。让孩子学会看时间,懂得要按时或者提前到达。约好的事情不能随便推脱掉。如果孩子以各种理由赖着不想去,正面解释,且告诉他必须要去。把一周固定的约定都写在时间表上,提醒孩子能够按照时间表格来生活。这或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目前心里对于时间的概念很模糊,慢慢的沟通和引导。
6. 自己的焦虑不传染给孩子。 孩子不会做,或者不如同龄的孩子时,家人会开始焦虑,这个焦虑是实实在在的,而且很容易用言语和行动转达给孩子。可是事实是没有完美的孩子,更没有完美的家庭。多多发掘孩子的优点,鼓励并且放大。有些鼓励孩子很受用,因为讲到了他的心里,你能感觉到他在兴奋和开心,这些鼓励是真的能提升孩子自信。
7,不在孩子哭闹时讲道理。孩子闹别扭哭的时候,不给他讲道理,安静的陪着就可以。作为一名资深的孩子,这是曾经作为孩子的我的经验。这一条我觉得可以贯穿孩子的整个童年和青春期。道理可以讲,但千万不要选在孩子特别烦躁的时候,这不是找事吗?
8,尽量不忽视孩子。如果你很忙,可以和孩子说,我把工作做完再和你聊天。千万不能孩子叫你:妈妈,能和我玩吗?你低头不理。无论孩子说很多遍你都低头不理。解释清楚你在打电话,在工作,哪怕是在沉思不希望被打扰都比不理他要好很多。
9. 批判性的话语和负能量话语不在孩子面前说。说某某人不好,说某某人怎么做这样的事情。类似的话语请永远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对于别人,我们的判断永远是片面性的,对于别人的事情,我们看一眼就能了解真相吗?虽然有印象留在心里,但不要说出来。成年人的判断是需要深思熟虑的,更何况在一个小孩面前。
我们的家庭会变的更好,不是从孩子变好开始的,而是从大人变好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