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从个体的生活中抽身,开始与周围人建立联系,当所有人都这样做时,社会便形成了。于是,人的追求也开始超越简单的动物般的生理需求,转而寻求复杂的在社会中产生的人类独有需求,道德、知识、工作、友情、爱情、尊重、理想等等,人的价值实现也来源于这些需求的满足。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如今信息时代,人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人与人之间也越来越密不可分。媒体的蓬勃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属性愈来愈强化的最好例证。
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网络,媒体的发展大致可分为这五个阶段,而近来人们关注最多的莫过于以推特和微信为代表的移动网络媒介。移动网络媒介是对传统大众传媒的一个巨大挑战,它使得作为信息载体的传播媒介的控制权脱离了以往少数人的垄断,开始走向普罗大众,从而催生出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爆炸一方面意味着人类知识的井喷,即使普通人的经验和创意也可以近乎零成本的在社会中迅速传播,另一方面,信息爆炸也越来越引起“个人的焦虑”。
这种焦虑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庞大的信息量使得个人的信息筛选能力越来越不足。由于各种类型各种来源的信息通常糅杂在一起,哪怕有着搜索引擎的过滤,人们想要从过滤后的信息里找到真正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也是一件很费功夫的事情。
二,话语权的向下转移,使得人们对于所谓“权威”往往持怀疑态度。人们越来越质疑那些以往被认为是正确或者可靠的信息来源,以至于对摆在面前的信息感到无可适从。重夺话语权有时候反而使得人们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三,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依然明显,零成本的信息传播使得不同群体对于相同人和事的观念分歧越来越大。虽然“不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有利于社会共识的形成”,但是与此同时,科学、有效而全面的信息共享机制还远未形成,不同群体在不同的认知背景下只能是各说各话,甚至“难以交流”。
信息爆炸时代的“个人焦虑”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的。在信息铺天盖地的今天,在人与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当代社会,我认为,“个人焦虑”问题的解决之道应该是“一定程度的回归孤独”。
回归孤独并不是说要切断我们已经建立的联系而离群索居,而是在社会交往之外,给自己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客观、理性的观照自身。除了人们常说的独立思考,还应该包括“对于自我需求的理解和反思”,“对于自身认知系统的分析和完善”以及“与社交人群保持一定的距离。”
回归孤独,了解和反思自我需求,可以使我们克服社会交往中那些“刻意的诱惑”。人们整天都面对着大量的信息,而有些信息是被“专门制造和编辑而故意呈现给我们的”,最佳的例子便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各种形式的广告。这些信息潜移默化的刺激和培养着人们的某种事实上不必要的需求以达到有些人的某种目的,且不管这些目的正义与否,但至少对于个人来说,这种变相的控制是令人相当反感的。只有跳出社会交往之外,真正了解并确信了哪些需求是发自我们的内心,是真正的“自我需求”,我们才能摆脱控制,克服“诱惑”。
回归孤独,分析和完善自身认知系统,意味着在面对那些铺天盖地的信息时,我们要明白哪些方面是我们熟悉了解的,哪些领域是我们陌生的。对于我们所知,我们可以发表意见和看法,而对于我们不知道的,我们最好在开口之前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有了全面的了解之后再做判断,并时刻准备着更正自己的认知缺陷,丰富自己的储备库和信息处理方式。而一个人认知系统的调整往往是在我们回归孤独,反省自身的时候才有可能实现。
与社交人群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意味着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之外保持独处的能力,培养一些私人的爱好和兴趣,丰富自身,而不是将自己的所有情感和情绪上的满足都寄托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盲目地扩充与他人的交往途径和联系,最后反而忘记了自我的位置。
说到底,我们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在社会这张密集交织的大网中寻求自己的价值。愚蠢的人在网里迷了路,找不到出口,而高明的人亦进亦出,清醒地过着自己的生活。
“人孤独地站在大地的心上
‘于暗和冷里眺望远方’——
转瞬即是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