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和亲戚朋友聚会是聊天,发现很多要长相有长相,要家庭条件有家庭条件,要天赋有天赋的“别人家的孩子”也都有着同样的迷茫——
迷迷糊糊选择了一份工作,却不知道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
不知道这样努力下去能不能过上“想象中还不错”的生活
什么都想要,却什么都没有,还不知道怎样去获得
即使是这些人中有一些有海归背景,有的家境殷实,也还是觉得这些背景依然无法给出一个保障,这个保障就是——怎么才能让自己混得更好?
他们中有的说自己没赶上08年的房子、10年的互联网、14年的自媒体。到现在也不知道下一个风口在哪里。
但我觉得,与其怨天尤人,说自己没赶上好时候,不如往前看——知道如何武装自己才能更好地在下一个风口来临时抓住机会。否则,下一个风口就算摆在面前,也会白白流失。
所以,那些能够顺利在风口抓住机遇的年轻人,那些“混的好”的年轻人,自身都有什么样的素质和特征呢?总结下来有三点:
心态开放,有问题正面面对,不怕尝试;
目标专一,有强大的自我驱动力和执行力;
身体健康,精力旺盛,有充沛的活力;
01. 开放不设界,拥抱“不可能”
对不确定性保持乐观的态度。
那些心态乐观的人比抱怨悲观的人,总能取得更高的成就。因为只有乐于接受各种未知可能,你才更愿意尝试去做做看。
记得2015年年初,当时的艺术留学行业还是小机构给大中介返佣、大中介给小机构送学生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基本上成为了行业内的“潜规则”。当时,汉艺凭借自媒体持续输出优质干货文章,一度遭到同行的冷嘲热讽。
要知道,自媒体14年才见红利,那时候大家都按照“潜规则”施行回扣和返佣的制度,主流被打破看似是遥不可及的梦。
然而我所在的公司却相信,让客户见到真刀真枪的真干货,他们才相信你是真的有能力做教育产品的,所以长时间输出干货文章,甚至是免费推送可以现学现用的技术贴教程。这在当时的同行眼里,无疑是自杀,你把教程都免费推出去了,赚什么?
结果,市场证明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在自媒体的驱动下,艺术留学行业招生模式被重新定义。
羊毛出在羊身上,省去了中介返佣费用,培训学费大幅度降低,直接导致学员受益;
设计干货文章持续产出,对导师团队的教学和教研能力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反馈教学中,问题得到更快解决,学员体验更好;
结果,艺术留学行业招生驱动模式得到同行的纷纷效仿,甚至有一些自媒体自产出能力不足的机构大篇幅抄袭。
这是对少数派胜利的另一种形式的认可和致敬。但是在此更想说,面对冒险,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直接决定了结果。
总想着“老板就是想要榨干我”、“这不行那不行”、“先观望观望再说”是注定失败的,选择“试一试走走看”、“想办法多走两步”才更可能获得成功。
02. 目标精准,最重要的内容只有一项
很多人接下来遇到的问题是,兴趣广泛,目标繁多,什么都想体验尝试,但往往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浅尝辄止后,还是没有任何长进,过不了多久又过回了老样子。
而那些“混得好”的年轻人所具备的第二个特质是:
在屏蔽其他的信息和选择的干扰后,会爆发强大的自我驱动力,
高效且迅速地击破目标项,然后从容不迫地把注意力和精力快速转移到下一个挑战上。
世界最杰出的行为心理学家之一的罗伊·鲍迈斯特在他的经典著作《意志力》一书中,用大量实验案例论证了设定目标过多时,人的决策力和意志力会被大量消耗,结果往往变得遥不可及。
当研究者让人们列出自己的目标时,百分之90%的人会轻松列出15个目标。
而持续监测这些同时执行15个目标的实验对象时发现:
1.他们持续地陷入烦躁和焦虑中,痛苦指数升高;
2.同时,他们做得更少,思虑的时间占据了行动的时间,忙着发愁,反而止步不前;
3.另外,这些人身体健康状况明显变差,各种负面的应激反应,一个接一个冒了出来。
所以你看,设定多重目标是反人性的。我们的心理机制决定了专注做一件事更有效。
像多线程作业、过于宽泛的学习、没有重点地carry多个项目,对我们来说,最终都可能导向无效的付出。只有少部分才智与意志力超强者,才能胜任非人的任务设计。
所以,别盲目地做着多个美好的梦,再专一些,踏实些。只有把目标执行出来后,才算距离更好的自己迈近了一步。
03. 所有智力竞争,最终都是体力竞争
牛人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们有充沛的体能,用不完的精力,能够快速调整自己的身体状态。
比如说,我见过一些职场中很厉害的中高层,都有坚持每天健身,早晨一早就出现在办公室,因为涉及多个部门的协作任务所以经常要各种开会。但他们总有办法在每个开会的间歇再逐一check每一个小任务的进度。
白天有条不紊地安排工作,晚上继续加班到8、9点,把白天自己没有完成的任务over掉。
还有各个领域中的设计师,以建筑设计为例,加班到半夜更是常态了,混的好的人哪个没有连轴加班、高强度工作的经历?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所有行业中,能拼到最后的人,智商情商可能都差不多,唯一不同的就是体能。能坚持到最后的那个人,肯定是体能最好的那个人。
不是你没有坚持下去的意志力,而是你没有那样的体能,而体能往往才是决定意志力的根本。而意志力又决定了我们做事的专注度和效率,决定了一个人完成任务的执行程度和最终效果。
所谓的willpower,都是有生理基础的。马斯洛需求理论也说了,人的第一层需求是温饱,所以,你肯定没法要求一个又冷又饿的人在没饭吃的情况下再处理复杂的任务。
同理,人在体能不足的前提下,也会相应作出妥协、逃避、退让的行为。决策上都会更加保守,不愿意冒险。因为他们没法估计一旦出现情况后自己还有没有体力去应付。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工作出色的年轻人,都是体能优秀的人,他们有更充足的心力来应对各种诱惑和挑战,而不是疲惫到不得不摊在一边,缓慢地恢复精力。
04. 保持体力:有规律的吃饭和睡眠
还有这些小技巧我们可以尝试:
比如,用交替性地活动代替吃睡和傻玩,基本思路是以“做”来解决“累”,用积极休息取代消极放纵。
我们的疲惫有一层是对不变生活的厌倦。但遗憾的是我们缺乏对“休息”的想象力。
所以,尝试些新东西吧,从这个周末起学习一项新的技艺,比如健身、学外语、掌握一门乐器……每周末练习1小时以上。
再或者,去社交。不要以为它总令人疲惫的。虽然和看书比起来,稍有点令人紧张,但也能让你更兴奋,更有认同感。你可以划定出每周有两三天是和工作圈子和亲戚外的人打交道。它让你在朝九晚五的机械运行中不至失去活泼的天性。
总结一下,年轻人未来还有无限的可能,掌握好这些特质,足以胜过9成的普通人了。祝你早点成为理想的自己。
-End-
版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