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写字时,经常被提醒一笔一划写清楚,不要粘在一起啊~~~字要写规范,不要随随便便。如今才知道,字不但可以“粘在一起”,还从古代就有这个习惯,叫作“合文”,比如“招财进宝” ,你一定非常熟悉。
“合文”是一个关于汉字的概念,早在商代已被大量使用。
在甲骨文里,合文的应用非常普遍。到了西周,姬发的谥号“武王”写成的合文“珷”字也常见于青铜器铭文。“珷”成为专门指代武王的wu字。
再看看这个
👇
你觉得是“二月”还是“一月”呢~~实际上根据具体的文本,二者都有可能。总感觉上古时期的“合文”是为了节省书写材料。
于是感觉小时候被诓了(⊙o⊙)…顿时感觉到自己不大认识字。
在古代,“合文”也常用于个性签名上,古人的“签名档”最早称“押”。作为一种符号的“押”字,从实用意义看,大多有着防伪的功能。押字虽然起源很早,不过到了宋代才广泛运用。先看看有实物证明的皇帝组合。唐代李隆基行书《鹡鸰颂》中的花押字,不过目前还没有确定的说法,有的学者认为这是“李隆基”三个字。
极富有艺术细胞的宋徽宗,他的个人签名档也是别具心裁,单纯的一看以为就是个“天”字,细了解才知道是“天下一人”四个字,(゚Д゚≡゚Д゚)。这个性签名暴露了宋徽宗在艺术与政治上独尊地位的自信。
儿子宋高宗也继承了他爹的艺术才华,我们单独看下高宗的个性签名,咋一眼看,这是神马字(゚Д゚≡゚Д゚)似乎怀疑自己学习的是假汉字,都不认识~~~原来这又是一个自信的家伙,书作“九五至尊”。
不要以为“花押”只有皇帝会玩,文人雅士更会玩。提到“花押”,总要提及唐代韦陟签押的草字“陟”,史书记载“尝自谓所书‘陟’字,如五朵云,当时人多仿效”。这在当时应该是既新颖又帅气的签名,可惜我们看不到书写的实物。
宋代的书法家李建中,在他流传不多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押字,形式感强,还不止一种形式。这是《贵宅帖》中的押字。
《同年帖》中的又是另一模样
米芾这个不省油的灯,个性签名自然少不了他。他的签名,除了正常的“芾”字
还有这种~~~
觉得你们城里人可真会玩~~当然,不当官的文人也很会玩。
明末朱耷,号八大山人,是个善用“合文”的高手,当凭个性签名就让人难以忘记。他在押署“八大山人”名时,四字上下连贯。
既像“哭之”,又似“笑之”。从八大的签名档中,多少透露他对于家国命运的无奈。
此外,这个咋看像龙还是虫一样的图案,原来是“三月十九日”的合文。
一般人看不出这是什么意思~~这是明末崇祯皇帝上吊的日子,八大山人借此极其隐晦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深情。好像密码一般(⊙o⊙)…
近现代书画家谢稚柳擅长书法与古书画鉴定,署名签押“谢稚柳”时,“稚柳”二字合成一字书写,“柳”字的左右结构写成上下结构,独树一帜。
不亏精通古书画鉴定吖~~~尽得古人真传。
当然了,“合文”不只是用于花押,在民间艺术中也存在很多这种“合文”字,除了人见人爱的“招财进宝”,还有这个👇
是不是很喜庆~~~\(≧▽≦)/~
经过了前面眼力的训练
我相信你一定认得出
这四个字
好吧,你可能顺序念得不大对,它应该读作“日进斗金”。
因为“合文”具有较强的形式感,所以字体设计中多采用这个方法,既简洁有力,又巧妙地通过会意,联想,让人正确地接收到要传达的信息。
最后放上学校毕业展的主题与logo
说采用“合文”方法可能不是很贴切,不过就是由于看到这个字体设计而联想到的书法与字体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