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牧童遥指杏花村
高保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喜欢唐诗的读者没有不熟悉这首诗的。诗中的杏花村到底指哪里的杏花村,至今众说纷纭。有说在山西汾阳的,有说在安徽池州的,也有说在江苏南京的,还有说在其他地方的,但多显牵强。
细细品读,杜牧的《清明》分明是诗人自己在清明时节外出踏青之际,恰遇纷纷细雨,郊外的路上祭祀者行色凄凄(欲断魂)匆忙赶路避雨、回家,诗人由于是出来踏青的而非祭祖,显然不熟悉郊外的环境,很快回家是不现实的,能有一个地方避避雨,买杯酒驱寒消愁就成了不错的选择,所以才有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的诗句,“牧童遥指杏花村”说明杏花村这个地方只有当地人熟悉,对于一个外来的陌生人,只有靠指点和向导了,牧童随意遥指轻而易举,竟指成了一个千古谜团给后人猜想:杏花村到底在哪里?
《清明》里诗人寻卖酒的酒家,本意一目了然。来这里根本不是慕名而至寻生产好酒的酒家,故自然也就排除了作者当时是在山西汾阳。
千百年来,聪明的山西汾阳人不仅善做酒,而且也善做广告卖酒。杜牧此诗一出广为传颂,酒家索性就把这首好诗书于酒瓶,倾力推销。这样,好诗配好酒互相依持着香飘万户人家心中,人们也乐得糊涂就不再有人深究杜牧当时在杏花村到底是寻做买卖的酒家还是生产酒的酒家了。
再说池州,因为有据可考诗人做过池州刺史。但在官本位的时代没衙役陪刺史下乡不可思议,微服私访于清明借牧童问酒更不可思议,因党争受排挤不得已才做了池州刺史的杜牧再好酒也不能不有所顾虑。这样,刺史在清明时节专门到郊外的杏花村打听酒家之事就更不可能发生了。但有心的池州人读了曾做过他们刺史的杜牧的《清明》后,便开始了努力打造池州杏花村的壮举。杏花村发展之快令人咋舌,到清代即以惟一修有村志的身份入选《四库全书》,吸引着文人的目光。
这样,令人不得不服的是一南一北两个杏花村在一首诗后发展的速度,但令人难以信服的谜团仍在,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到底何在?
只得追踪杜牧的身世了,据记载大和七年至九年(833—835),诗人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府任佐官。假设这位幕府里的佐官,趁着节度使回家祭祖,他也偷得清闲出来在秦淮附近踏青游转,有没有这种可能呢?时恰逢下雨,既能避雨又能喝酒当然是不错的选择,故而才有向牧童借问酒家何处之事发生。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假设而已。
《金陵历代名胜志》载有“杜牧沽酒处”并附清人陈退庵诗云:“江南春雨梦无痕,沽酒旗亭白下门。一自樊川题句后,至今人说杏花村。”可惜,杏花村如今已不见踪迹。与《清明》做伴的现在只留下诗人的另一名篇《泊秦淮》了:“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历史的风烟中,山西汾阳、安徽池州的杏花村因自身的努力已然风光无限。然而,秦淮河畔南京的杏花村已不复存在,大概是因了南京的名胜太多的缘故吧。
而今,再寻杜牧的“牧童遥指杏花村”在哪里似乎意义已经不大。因为有酒家的杏花村在中国实在已经不少了,不过为了喝杯酒,何必非得牧童所指杏花村呢?
当年杜牧清明喝酒的地方,大家没必要再寻了,即便真寻到当年遗迹,再造一个酒家,再造一个杏花村出来,也不是当年的酒家、当年的杏花村了,游客是不喜欢被忽悠的。
历史最忌开倒车。但让“牧童遥指杏花村”的猜想继续延续,未尝不是对诗歌《清明》最好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