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这几天的气温开始下降我才真正的感受到秋天的到来,晚上穿着短袖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夜风吹着胳膊竟然会有一丝丝的凉意,让我不期然地想起那温热喷香的糯米饭来。吃糯米饭一直以来是广东人入冬时节的习俗,就像中秋要吃月饼,过年要吃年糕一样。糯米饭有着驱寒的功效,在由深秋入冬的时候人体内的湿气比较中,吃糯米饭可以有效的预防寒气入侵身体。
南方湿热,糯米油脂丰富却容易腻,所以不太适合在炎热的天气食用。但糯米又有暖胃及补益中气的效用,所以在寒冷的冬天就特别受欢迎。花生、腊肠、腊肉、虾米是配糯米饭最常见的材料。为了方便省事,很多家庭都喜欢用电饭煲来煮糯米饭。做法是先把生糯米用热水浸泡3小时,隔去水分,放入电饭煲,待饭差不多熟的时候,把其他原料(事先已经切粒)铺在饭面,直到煮熟。吃的时候,再将原料拌均匀。
其实,在糯米饭的种种做法中,生炒糯米饭才是最好吃的,但难度也最高。其做法大致如下:先把锅用中火烧热,倒油,放入糯米,略炒。然后加少许上汤,略炒,加盖。约三分钟后,揭盖,加油,略炒,又加少许上汤,又略炒,再加盖。重复上述步骤,至糯米软熟,然后加腊肉粒、腊肠粒、花生、芋头粒、冬菇粒等,炒匀。这个过程,既考掌勺人的耐性以及对火候的掌握,也考他的臂力,因为其间要数度挥动锅铲,把糯米饭翻来覆去。
小时候不知道这种做法叫生炒,却对妈妈每次炒完糯米饭后不断揉肩膀喊累的举动印象深刻。所以当一家人围坐一起,分享一锅热腾腾、香滑弹牙的糯米饭的时候,无不赞不绝口,仿佛天上人间,再也没有比这更美味的了。因为其中既然包含着妈妈的味道,那当然还有让我们依恋的家和家乡的味道。可惜的是,今天,这种感觉也只能在记忆中淡淡地触及了。
现在除了冬至的糯米饭之外,除夕吃裹蒸棕也是我们的传统习俗之一,“除夕浓烟笼紫陌,家家尘甑裹蒸香”。过年吃裹蒸粽,是广东肇庆人千年习俗,从大年二十五日开始,肇庆人就开始包裹蒸粽,大人们一大早从菜市场,连扛带抱着本地的特产冬叶、猪肉、糯米等材料,然后全家人开始忙活,有的负责把冬叶放在锅里煮上一个多小时,再用清水一张张的洗;有的负责把绿豆用石磨碾开半,再褪壳浸泡着;有的掏糯米洗;有的负责把带皮的肥猪肉切好一块块,放些五香粉、盐、曲酒、花生油和炒香的白芝麻,然后用个盆子盛着盖好。晚饭后,一家大小围着就开工了,所用的模具是大碗或平常用以挡雨的尖头竹雨帽,铺上二、三张冬叶,先是一层糯米,接着是一层绿豆,再放上几块肥瘦相间的五花肉,之后依次绿豆、糯米,用二张冬叶放上边卷好,用几根水草扎好,这样一个裹蒸粽就算是制作好了,一只裹蒸粽的重量大概是七、八两。小孩子则在门口巷子里搭好煤炉,将蒸裹蒸粽的大水缸放在灶上,然后将包好的裹蒸粽个一个放进缸里,一缸裹蒸粽大概有六十多只,需要煮上八个多小时。煮好开锅时,解开第一只新鲜出锅的裹蒸粽,只见它油光光泛着青绿色,可大老远就能闻到那清新的香味。
一口咬下去,只觉糯米松软酥化,虽然布满油光,但经过绿豆的过滤,反而化解了糯米的粘性而油而不腻,吃过第一口后,那种感觉彷彿置身于柔软的羽毛之中,当吃完一只后,嘴里还残留着冬叶那特有的淡淡清香。
冬叶包裹的肇庆裹蒸,具有温暖脾胃、补益中气的功效,平凡的生活中,肇庆人把养生调理的观念自觉或不自觉地贯穿到美味的食物里。一只裹蒸,讲的是养生调和的生活智慧,求的是祈福惠口的意愿,肇庆人人逢年过节皆以裹蒸作为探访亲友的礼品,表达自己深深的祝福与关爱。老百姓吃过裹蒸粽后,这一年各行各业“果”然“蒸蒸”日上;小孩子吃过裹蒸粽后,“果”然“精”乖伶俐;老人吃过裹蒸粽后,“果”然“精”神十足。裹蒸粽,是人们希望生活蒸蒸日上的吉祥食物,是人人心中的“福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