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需要付出这样那样的“行动”,才能在世上生存下去;
每个人,都会有想“逃离”的冲动——或者逃离现在的工作,或者逃离现在的感情。
那么,你认真地去展开过这样的谈心吗?关于行动和逃离的话题,去和自己的内心谈谈心?
武志红的《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在碎片式的只言片语中,领着你,和行动、和逃离,娓娓谈心。
所有的梦想都必须要在行动中才能实现。而人只要行动起来,就会有破绽,行动的越多破绽就会越多。
书中在不同的章节阐述了以下大致相同的观点:
“英雄敢于行动”一节。人只要行动就会有破绽,然而破绽百出的英雄还是英雄;没做过什么重大行动的,自然觉得自己完美,可以点评英雄的是非。
什么都不行动的人,必然满是抱怨,并且不可避免的会觉得做事的人都是坏人。
“创造欲和毁灭欲”一节。创造欲低的人,一般有高毁灭欲。所以,社会上看起来人很好、但没做成什么事情的人,一有机会,就会有无数种巧妙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毁灭与欲,如对创造者的批评和乱建议。
“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当一个人在做选择时,就有了自我实现的可能,同时也有了被攻击、被羞辱的可能,同时也让自己的“没有那么好”,被公之于众。
既然做任何选择都意味着这些弊端,所以有很多人不做任何选择。这些一无所有的人,有着极高的道德感。他们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品评和评判作出选择的人。
也就是说,不去做任何选择的人,可以一直抱有全能感和清白感的幻觉。然,而当时间日复一日的消逝时,从不做选择的人会感觉到生命的虚无。
以上观点,读来让人心头冷汗岑岑。虽然作者在前言中已经明确表明,“喜欢”自己的这份“毒辣”;但是,读后,依然心悸不已。
心理解读和人性息息相关。
关于“逃离”——个体的、集体的——读到几处有意思的描述,记录一下。
之一:古希腊很早就开启了民主的进程,它的地理特点便于人逃离是一个重要原因。希腊周围有爱琴海和众多岛屿。当国内政治经济诸方面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时,这个地理位置就为居民的逃离创造了天然的便利条件。当逃离的人们越来越多时,就会逼迫当政者在政策上产生让步,从而产生民主的苗头。
之二。从原生家庭中逃离。人际交往是必须讲求界限的。每个人都必须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很多家庭里的关系有太多的界限不清,导致界限“吞没”和彼此粘稠纠结。这种包裹很沉重,让人产生窒息的感觉,所以很多年轻人会选择从中逃离。
灵魂段子手傅首尔曾经这样讲过,李诞说人家间不值得,但是我们能到哪里去,他没有说。
她的“能到哪里去”这一句经典脱口秀,让人思及逃离以及逃离的前提——有顺畅的通道和足够的空间。
无论是古希腊人逃往地中海的对岸,还是年轻人备不顾身地投向“家”意外的社会集体,逃离后有能够接纳自己的空间,这是前提。
肉身的逃离如此;精神和情绪的逃离,亦与之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