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惊艳的,绝不流俗,低眉俯首不经意的垂发之间却有千丝万缕剪不断的情愫惆怅,想抹也抹不掉。世人痴迷于她无与伦比的才情,却难免还要用世俗的目光去衡量她的孤独终老,难免觉得像她这样的大家轰轰烈烈的来,就应该风风光光的走。殊不知她对生死早有安排,只希望随风而逝,静悄悄的消失在广漠大海无人之地。
她,就是张爱玲。
1920年9月30号生于上海,原名张煐。张爱玲家世显赫,乃将门之后。张家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豪门贵族。细数一番她的近代家谱,你自会清楚何以造就她的旷世奇才。
曾祖父黄翼升,时任长江水师提督,在慈禧寿宴上,被老佛爷钦点兵部尚书,册封男爵。屡次在镇压东捻战役中建奇功。是晚清湘军的代表人。
外曾祖父李鸿章,是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打大名臣”,另外与德国首任首相俾斯麦,美国第18任总统格兰特并列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晚清还发行有李鸿章头像的货币。
祖父张佩纶,亦是晚清名臣,授翰林院侍讲。后晋升为日讲起居主管兼言官,伴随光绪皇帝左右。其学识渊博,著录书籍600余种。
外祖父黄宗炎,承袭爵位,任广西盐道。三十病逝。
父亲张志沂,时任天津津浦铁路英文秘书。
伯父张人骏,历任两广总督、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与袁世凯结为亲家。
母亲黄逸梵,最早留洋学习美术,离婚的新女性。
侄子张恭庆,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北大数学研究所所长。也是我国第一批访美的数学家。
提及这些权贵老祖宗,张爱玲说:“我跟他们的关系是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看似无用,无效,却是我最需要的。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
这样的血脉家室造就了满腹经纶古诗古韵又渴望自由创新,字句惊人的才女张爱玲。三两岁的张爱玲已然开始鸣诗颂词,一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直惹得家里庭院闲步的前清遗老们热泪盈眶。她的文学艺术天分与生俱来,七岁开始创作小说,12岁发表第一篇小说。20出头就在上海文坛崭露头角,一鸣惊人。她一生经历家庭的破碎,国家的灭亡正是旧中国消亡新中国重建的真实写照,即使是在她近百年诞辰的今天,中国人还在走她走过的路,探寻她执着坚持的生活理念。她说她自己除了有天才,别的一无是处。
童年的张爱玲生活在大势已去,盘根尚存的苟且残喘的诡异里。华丽的外表不过是最后的绝响。一方面晚清遗风未除,举家都生活在老宅旧规祖训的庇护之下;另一方面辉煌不在,华贵的袍子上早已注满了驱之不尽的虱子,只是金玉其表,早已败絮其中了。
沉迷于旧日显赫不能自拔的张爱玲的父亲,自幼和妺妹父母双亡,寄居堂兄屋下。待到结婚生子,才与堂兄对薄公堂,要回来天津上海的10余处房产。其母安排的联姻亦是大富之家。门当户对的黄逸梵也是父母早亡,带着丰厚的陪嫁和弟弟平分了家产嫁到张家,一时豪门宅院衣食无忧,吃喝嫖赌抽大烟。
1924年,思想新派的张爱玲的母亲有了两个孩子依然饱有个人的追求,痛恨家里抱着祖业房产度日的迷乱生活和小姑一起留学法国学习艺术。张爱玲即由姨奶奶看光管,请了家教开始私塾教育。
1928年,母亲黄逸梵和姑姑应父亲改过自新的恳求回到上海,张爱玲因母亲的影响有了更为开放的教育。开始博览群书,放眼世界。这段时光对张爱玲来说应该是一辈子的影响。无论是她以后的写作文笔,思路思想;还是她毕生的生活道路都沿袭这样一条道路__既古典深邃又西化尖锐。她的文章永远是镶着大宽边的旧式绫罗绸缎,骨子里却是瘦骨嶙峋,桀骜不驯的我行我素。
1930年,父母离异,张爱玲随父亲生活。在母亲的坚持下张爱玲进入黄氏小学学习。次年,入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学习钢琴。两年后,母亲再次去往法国,张爱玲在校刊上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不幸的她》。1933年,首次发表散文《迟暮》。并开始写旧体诗。1934年,父亲再婚,后母是当时国民政府总理孙宝琦赫赫有名的七小姐孙用蕃。1936年,母亲携美国男友回上海。开始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1937年,张爱玲在作文大赛中脱颖而出,发表了小说《牛》和《霸王别姬》。这段时间是张爱玲母亲自我觉醒,要摆脱财富婚姻的束缚,与丈夫决裂追寻自由闹得天翻地覆的时候,也恰逢张爱玲的青春期,培养自我,奠定一生的成长阶段。1938年,对生活颇有见地的张爱玲也选择离家出走,奔向自以为拥有自由奔放新生活的母亲身边。
同年,张爱玲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伦敦大学远东区,却因母亲不愿支付昂贵的学费而不得不选择就读香港大学。她大学成绩优异,因自述性散文《我的天才梦》获学校两项奖学金。1941年底,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母亲的男友死于新加坡战火,张爱玲历劫战乱,还在成为临时医院的香港大学担任看护,在亲历生死浩劫后不得不挫学回到上海。香港的学习生活虽然单调,但特有的国际化,各种语言文化,人种交织的人文社会,给一直渴望出国留学的张爱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时的张爱玲才情频发,审时度势,以家庭的所见所闻,扩展到社会历史的动荡变迁,无情的鞭策了整个时代的沉沦。发表了大量惊世之作,书就传奇。 《沉香屑》《倾城之恋》《心经》《金锁记》等中短篇小说在沦陷时期的上海引起轰动,一时名声鹊跃,大放异彩,开始了写作的职业生涯。
43年,张爱玲的好友苏青和她一起到汪精卫政府为得罪汪精卫的伪政府宣传部财务次长胡兰成求情,胡兰成在日本人的干预下出狱后即在杂志上看到张爱玲的小说《封锁》,大为欣赏,惊为天人,随即至信张爱玲,由此两人一见倾心。44年8月,胡兰成抛弃二任老婆与张爱玲结婚。这一年,张爱玲出版了奠定中国文坛重要地位的小说集《传奇》。45年,日军投降,大汉奸胡兰成也开始了逃亡生活。直至1947,张爱玲方才对这段无望的感情释然,结束了这段影响到她后来命运的第一次婚姻。
1952年,大陆解放3年,风云变幻,风雨即来。30出头的张爱玲愈发孤独,难以融入当时时代变迁。背负着日本汉奸卖国贼老婆名义的她设法取得了香港大学的复读通知,一个人再次来到香港。在香港三年,她没有回港大复读,而是从事翻译和英文写作。英文版长篇小说《秧歌》,《赤地之恋》出版。
1955年,张爱玲以难民身份移民美国加州,继续以写作为生,并得到了美国一些写作基金的支持,并与第二任丈夫德国移民的美国剧作家赖雅相知相识。此刻的张爱玲几近步入中年,更加勤奋写作,为香港电懋电影编写了包括《红楼梦》等多部剧本。61年,已赋胜名的张爱玲出访台湾,在港台掀起张爱玲狂潮。两地诸多文豪都给予了她文学上造诣的极高评价,肯定了她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白先勇说她的文字也就是曹雪芹的文采描绘当下的生态。至此,她的作品在港台一版再版,包括回来大陆也成立了多个“张迷”会。
1967年,张爱玲出任纽约雷德克芙女子学校驻校作家,1969年在加州大学佰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任职,专业从事《红楼梦》的研究。
1972年,赖雅病逝后,辞去公职的张爱玲移居洛杉矶,开始了回忆梳理的创作阶段,完成了《海上花列传》的英文翻译以及评论文集《红楼梦魇》。虽然屡屡搬家,疾病缠身,张爱玲从未停止过写作。1987年出版了《余韵》及《续集》。93年,发行了《对照记》。
1995年9月8日夜,在中国人大都沉静在中秋节的团圆之际,桀骜不驯了然一生的张爱玲平静的整理好自己的遗嘱遗物,在自己租住的寓所悄然而逝,只余下一缕青灰,由生前所托好友抛撒在太平洋。
张爱玲的一生,是一篇接一篇的杂文,小说,评论,剧作。马不停蹄的书写新旧中国,中国人的影子,对这一方国土,她持有无尽的惋惜悲凉,又有满腔的激情和热爱。她对爱情理想的无限憧憬都静静的被自己一针见血的文笔抹杀得无影无踪。和同时代的作家相比,她从未想过要改变现实,批判现实而是彻底的体绘现实。她的视角从远清的中国到现代的欧美,跨越时代的对灾难不幸的中国人民的生活给予了饱含深清的凝视。
《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作者夏志清说她的《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23发写作《金锁记》的张爱玲俨然洞悉了中国的人生百态,哪一个中国人不是一出金锁记呢?
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人没完……完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