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侦探赫克尔波洛是一个闻名的,天赋异品的神侦探。影片的开篇就展现了他的才华,总能像从墙里找出裂缝一样,从事物的表面挖掘出真相,破解一桩桩疑难的案件。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入微,环环入扣的逻辑推理分析,他轻而易举地就能知道别人的身份、职业、喜好等。旁人是这样评价他的:“他的眼睛能看穿一切真假。”
赫克尔波洛,是一个追求绝对平衡和完美的人。每天早餐必须吃两个鸡蛋,只能煮4分钟,并且用尺子来量2只蛋的高度,必须一模一样才满意,看不惯别人的领带有一丝丝的不正,鞋子踩到狗屎,第一反应是另一只脚也得踩一脚才能保持平衡,可以说他是重度强迫症患者,而他的人生格言是:“要么是对的,要么是错的,没有中间的灰色地带。”
他是如此自信,相信真理和公正,甚至,觉得自己凭着这份天赋,可以扮演审判者的角色,去分出真误,裁定一个人的对错。
直到遇到东方快车上的这桩谋杀案。最后的真相是,死者正是多年前一桩绑架和谋杀案的凶手,今日的受害者是往日的施害者,而当年他所杀的幼童,导致了一个家庭的破碎。女孩的妈妈因为受不住打击,造成早产,一尸两命,爸爸接受不了最亲的人一下子离开,自杀身亡。女孩的婆婆本来能成为一个出色的演员,从此一蹶不振,终日闭门不出。家庭的仆人因为真正的犯人逃脱了,成了替罪羔羊最后自杀。案件的检察官因为迫于压力,明知犯人不是仆人也只能咬定,私下承受着良知的煎熬...一桩悲剧,像多米洛骨牌一样,扭曲了十几个人的命运和人性。而这桩凶案的凶手,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整个车厢十几个人共同作案。
解开谜题的赫克尔,信念第一次受到前所未有冲击。以前的他相信人是理性和文明的,直到现在才发现人性的复杂。是应该把他们全部当作凶手处死,还是让他们重新做人,究竟他们这样的复仇是正确还是错误,而谁又能弥补他们曾作为受害者的伤痛,谁还予正义?
电影里有一个镜头,那个火车即将重新启动的早晨,车厢所有嫌疑人都坐在长桌上,面对着赫克尔波洛的审讯。那个场景,从画面色调和人物表情动作像极了油画《最后的晚餐》,耶稣遇害前的一天,而赫克尔波洛就像上帝一样,去审判他们的罪孽。我觉得导演是有意展现这样的场景,而事实是,我们谁都没有资格作审判者,即便大侦探也是。
世事大抵如此,一环扣一环,认真计较的话,谁都有错,谁都有理,只是位置不同,人性使然。
人的一生很长,总有一些遗憾,一些委屈,一些伤痛,可能求而不得,或得而复失,总有些无可奈何和深夜痛哭。非要问出个为什么?还是非要找出个罪魁祸首?很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说不清。而我们能做的是面对、理解、接受和解决,即使是一地破碎。
该哭的哭,该闹的闹,面对这些苦难,承认自己的伤痛。接下来尽量全面理解事实,并且正视和接受它,无论有多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冷静地分析现状,从中找到解决问题和改善现状的出路。最后跟这个世界和解,跟自己的内心和解,找到那片安宁。
May you find peace at these. May we all. (愿你找到安宁,愿我们都是。)
p.s.个人觉得电影情节不褒不贬,虽然是侦探悬疑片,可能根据小说改编,故事内容太多,时间有限,很难完全通过电影展现,没有给太多空间让观众去猜测推理,而是把重点展现在主题的升华上。至于立意的深度也是不褒不贬,英国风格的电影比较喜欢去展现人性的复杂,而不是明确的价值观指导。而本人觉得也不算很丰富深刻。感觉片尾曲《never forget》不错,让人感到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