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带第一届毕业班的时候,大概是三年级,孩子们的试卷上计算错误较多,我很生气,让计算错误的孩子都站了起来,分别打了一个手板。孩子们听话了,错真的少了些。但第二天,一位家长找到我,说,廖老师,有个事我还是要与您沟通一下。今后孩子们有错,您能否不打手板,换个方式。我孩子在家,从来没有挨过打。
我一下子明白了,不是所有孩子的成长环境都在严厉之下长大。我立即道歉,并且诚恳表示,今后不会再出现。之后,我不仅做到了,还特别关注这个孩子,即时鼓励与肯定。毕业后,孩子的父母还特地来过学校看我,孩子的整体发展也不错。
这件事情带给我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我意识到家长很关注老师付诸于孩子身上的教育力,他们有意识地在参与其中,并敢于像老师表达;学生对于老师不恰当的行为,他们是有认知的,但是他们选择了最大的宽容与接纳;关于教育的作用力,不是用力越大越好。
最近看了一则小视频,说有教授专门做了一个关于“严厉老师”与“温和老师”的实验,实验后发现,在控场上,严老师会更好些。在规则遵守上,两种效果都差不多。但在后续规则的维持上,温和老师带给孩子们的持久力会更长。
这样联想起来,更觉释怀。还好,当年醒悟得快。
做为教师,真需要会释怀,而且越快越好。
与家长相处中的释怀,需要相信没有不愿意孩子更好的家长,他们的不完美,正是教育的契机。不以恶意揣测,而以善意化解。
昨天桢因为改错与梓说话的事,特别不愿意承认自己有错,还振振有词。
他说,难道我要把本子扯了吗?
我说,我好像从来没有说过是本子的错吧。
他说,难道我连这点自由都不行吗?
我说,什么是自由?
他说,自由有时候,说起来就是自私。人都是自私的呀!
我想,才11岁的娃,居然想聊这么深层次的问题。
我说,咱不谈那么玄乎,就以早上的事情为例,谈谈怎么个自私了?可以先说廖老师的行为,再说你自己的行为吧。
一点点聊着走,原本不想跟我聊的委屈男孩,终于打开了心结。可能还不完全了解自由与自私,至少与老师不再对抗,回归到正常的学习当中。
与孩子相处中的释怀,就是平静对待孩子的不合理行为,同理心对待,不以恶意揣测,而以善意化解。
做为教师,面对同事,也要特别会释怀,不计较个人得失,共同培植舒适的工作环境。
做为教师,面对家人,也要特别会释怀,不计较谁付出的多少,懂得退让与计划,共同经营家庭幸福。
能否释怀,就在于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