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是一切“进补”行为的前提。
中医说,湿性黏滞。不仅是指化解它的时间长,同时也讲出了湿气的特性:它很粘稠,会把身体的动能包裹住,不管哪个脏腑在运行时,都会形成阻力。慢慢地,身体就会出现一大堆的问题。
就要入夏了。古人在照顾身体时有个重要原则,叫做顺应天时。夏天,整个自然环境的特点是:既炎热,又潮湿。因当下要做的事情:先祛湿,后补阳。干干净净地度过夏天。
湿气,是从哪里来的?
湿气是身体里的废水,每天吃喝进身体里的每一口东西,蔬菜、肉类、水果,不论昂贵与否,都有两种可能,变成能量或变成垃圾。代谢得掉就是能量,代谢不掉就是垃圾,或者说废水。
我们可以先看看水液在身体运行的轨迹:
食物和水被吃进去后,首先会到脾胃。它像一个中转站,把食物运化之后,将一部分有用的水液→肺部;另一部分废水→大肠,直接排出体外。
肺接收到脾运化的水湿后,会将湿气→全身,滋养我们的肌肤和皮毛;同时也把一些浊液→肾部。
肾接收到肺下输来的废水浊液后,在肾阳的推动下最终会变成尿液排出体外。
中医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上面讲的这三个部位,只要有一个地方比较虚出现了问题,就会产生废水。甚至很多情况,可能3个部位同时都有湿气。
湿在肺部
会反映在头上和脸上:头发冒油,脱发;脸上也会冒油,长痘痘。
湿在脾胃
会导致便秘和腹泻。
湿在肾
会出现一系列妇科疾病。
脾胃这个中转站,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我们“作”出问题的地方,因此湿气在这也聚集的最多。常常由以下原因带来病邪:
1.不避寒凉
拿水果沙拉当正餐,上火了还偶尔吃个冰淇淋。这些自带凉意的食物进入到胃里之后,会伤到脾阳。
2.爱吃辛辣油腻的食物
平时还爱喝酒。这些食物能量太高,超过了身体所需,就会积蓄在体内,化为湿气。
3.长时间久坐
每天最大的运动,就是走路到地铁站。《黄帝内经》讲,久坐伤肉,会使肌肉变得无力。而脾主肌肉,肌肉无力会反过来累及到脾胃。
4.心里总是藏一大堆事情
每天胡思乱想,特别焦虑。脾在志为思,如果每天思虑太多,对脾胃也是一种伤害。
脾胃好,其实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但很难做到这一点。慢慢地,脾胃在长时间的消耗下,变得越来越弱,湿气也在体内越积越多。判断自己的湿气方法:(湿气总共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寒湿,一种是湿热)
想要判断自己体内有没有湿气,最简单的办法是观察自己的舌头。
舌头主要是看两个部分:一是舌体,二是看舌苔。
正常人的舌头
1、无齿痕
2、舌苔是白色的,薄薄的一层,均匀地铺在舌苔的表面中间部分
透过舌体的大小和舌苔的薄厚,可以判断我们体内湿气的多少。湿气多了,舌体会胀大起来。但口腔还是原来的大小,舌头就会顶着牙齿,时间长了就会出现齿痕。此外,当舌苔由薄苔向厚腻的方向发展,变得粘腻,也说明体内湿气比较重。
舌苔的颜色,可以判断体内湿气的类型。如果舌苔偏白,说明体内有寒,是寒湿;如果舌苔偏黄,说明体内有热,是湿热。
寒湿的舌头
1、舌边有齿痕
2、舌苔是白色的,且很厚腻
湿热的舌头
1、舌边有齿痕
2、舌苔是黄色的,且很厚腻
很多时候,我们对照镜子,会发现自己舌边没有齿痕,但是舌苔也很厚腻,这也是身体有湿气的表现。
除了观察舌头的变化,我们也可以通过身体上表现的反应来进行判断。
1、起床后身体疲劳,四肢沉重,感觉一直睡不醒,整个人没有精气神。
2、容易拉肚子,大便总是不成形。
3、容易水肿,整个人看起来就像一个“水胖子”。
4、身上会长湿疹。
这上面4个选项,只要符合1条,就代表你身体里有湿气。如果能把身体反应+观察舌头结合一起来看,判断的会更加准确。
调理湿气的原则
在祛湿的过程中,都要遵循这4个大原则。
①根源是养脾胃
脾胃体内湿气产生的原因,大部分都是因为脾胃虚弱引起的。单纯的利湿虽然可以帮助我们缓解身体上的不适,但只要脾胃没有养好,湿气很容易卷土重来。
所以不管你是什么类型的湿气,也不管你体内湿气是多还是少,都需要重视脾胃的养护,从根本上帮助自己解决湿气的问题。
②哪个部位的湿气症状最明显
可以针对性的具体调理
在调理脾胃的基础上,针对湿气症状的不同部位,可以搭配药材来进行具体调理。
若湿气在上焦(肺部),可以使用一些气味清扬的食材来宣发肺气,利用皮肤发汗去除在肌肉皮肤的湿气。
若湿气在下焦(肾),可以多用一些味道甘淡的食材。中医讲淡能利湿,可以通过小便的方式把湿气排出去。
③不同类型的湿气
要用不同的思路来解决
湿气在我们体内是很难单独存在的,它必须要和寒气或者热纠结在一起,也就是说一个人一般来说,不是寒湿就是湿热。不同类型的湿气,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
很多人知道自己体内有湿之后,第一反应就是给自己煮红豆薏米汤喝。事实上,红豆薏米汤虽然好用,却不一定适合每个人。
因为薏米和赤小豆都性寒,湿热的人更适合喝。例如你舌苔黄腻,下巴爱长痘,喝红豆薏米汤的效果就很好。但如果你是寒湿体质,可能红豆薏米汤不仅不管用,还可能会加重身体的负担。
所以在祛湿的过程中,必须要了解清楚分清楚自己属于什么类型的湿气,用不同的方法来调理。
④湿性黏滞
要花时间慢慢来
古人在祛除湿气的时候,总结了一个经验: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我们身体里的湿不是水,它更像是黏的。这种黏腻的液体里面混合着我们没有被代谢的垃圾,就像河道里的淤泥,必须要一点点疏通,才能把淤泥清理干净。
所以这个时候是不能着急的,必须要做好长时间的准备。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平时的生活习惯,不要再为自己增加湿气。这样一边祛湿,一边防止它壮大能量,再多一些耐心,这样才能真正清理掉湿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