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带轩和小朋友结伴一起打手足口疫苗(见注 1),轩路上各种不合作,打完疫苗后各种情绪,甚至回到幼儿园,自己又从楼上教室跑回到一楼……我所做的一直是陪伴,没有训斥、没有催促、没有焦躁,因为我觉察到他对打疫苗这件事的恐惧、害怕,这种陪伴之后的结果是轩自己主动快乐地回到了教室。小朋友妈妈说,换成是她,早就崩溃了,甚至已经爆发。
我能想象到那种情形的发生,因为我之前就是那样的。脑中和心中的火苗窜起的刹那,完全失控。暴躁的情绪之后则是身体的各种不适,然后又陷入对孩子过度补偿的怪圈中。
最近当我做鼓励咨询练习,试着回想童年,找到自己那个内在小孩的时候,更清楚觉察到任何感受背后都是有想法的。无论感受还是感受之后的影响-情绪,都是有原因的,这原因或显见或隐藏,或容易表述、符合常理或不易发觉、只符合私人逻辑,但都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行为目的没有好坏,行为方式却有极大不同。用正向积极还是反向消极的方式对待,长期效应来看天壤之别。
轩的各种不配合行为是基于他对打疫苗的恐惧与害怕,他不止一次地这样说,但目前阶段这件事不得不做。作为家长,不加评论的陪伴是我能想到的最好方式,陪伴地帮助他自己从情绪中走出来,再快乐地迎接下一个行程。
注1: 手足口疫苗不是必须打的,但据说北京预防疾病控制中心建议6个月至3岁孩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注射,每针188元,需要打两针。注射疫苗后可以降低手足口发病率,即便发病,病情也会较轻,不需要提前预约。
图2 : 轩和姥爷养的白菜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