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听音乐会的时候想这么多人组合在一起,演绎出和谐的乐章,不用语言,只是手势或者乐谱,真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常常为之感动,这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
转而又想,中国人的古琴也是有古琴谱,而这种琴谱更多的是一个人演奏,表现出中国人精神层面的不同。
看音乐会的时候也发现,你是看着现场活生生的人在演奏的,他们的表现,乐器的共振,乐曲这么的产生了。是乐声带动着你的听觉,顺着那么多不可思议乐器/乐声组成着一首完整的乐曲。
听到后半段,坐在前排的小朋友都趴下了。也没劲捣鼓了,趴在座位上,头埋在座椅上。这真不是什么好东西,而他妈妈也是玩着手机。大概是得来的免费票,兴趣都不大?
会听古典音乐会是不是一种技能呢?拥有这个技能也能更好的听其他各种乐曲吧。这么说来,孔子在乐理的理解上也是非常厉害的,问弦歌知雅意。
末章时,所有的乐器都响起,音质不同,乐声相辅相成,最终戛然而止。不得不说这个指挥也是非常棒的,直接控制了结果。他最后表扬的演奏者也是能够轻易发现在整个群体里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受到大家一致的掌声与欢呼。
这样的乐团,只是一个大学里就有,可见美国的教育比之中国的教育或许真的差别挺多的吧。
最后群里讨论时很多人都在批评那些提前走的,发出噪音的,带小孩的…可能我对乐声没有那么强的要求吧。或者在自然中怎么会没有杂音呢?
也有人说那些浅薄的人在终篇高潮阶段离开,真是错过了大美。或许真的是如此,但是你又怎能知道最后的片段是最动听的呢?对美的把握也是需要训练的啊!或者因为再玩了就过了地铁末班车,成本对个人不同。
就一场音乐,每个人的感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