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39059234?utm_medium=social&utm_source=wechat_timeline&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本文是基于对以上文章的反思。
我看到这篇文章提到的这个问题确实值得关注,但我不同意作者的理由,他对“敷衍式表扬”的批评似乎没有那么中肯。
“鼓励教育”的旗号由来已久,在面对传统“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千古名言”下,“你真棒”、“你真行”等口号在近几年明显占据了上风。但正如这篇文章已经指出的,一些家长的“敷衍式表扬”非但不能达到鼓励教育所宣称的好结果,反而引出了许多麻烦。(具体麻烦可以看文章)
要说这些麻烦,其实错也并不在“鼓励教育”所倡导的思想,而是错在人们把“鼓励”这种心智活动粗暴地简化为了行为模式,即简单地认为只要作家长的说了一句“你真棒”,就是已经进行“鼓励”了。而没有看到,“鼓励”本是在于家长要从内心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一句“你真棒”,本应是作为表达家长对于这种心智状态感受的结果,现在却被当成了教条。
类似的做法还有很多。我们从小教孩子懂礼貌的方式是在路上每逢熟人便指挥孩子“叫叔叔”、“叫阿姨”;教孩子学会尊重师长的方式便是见面就问好。每当孩子这样做了,会得到家长的表扬;如果没这样做,就一直数落孩子的不是。如果万一孩子特别讨厌那个叔叔呢?万一孩子就不喜欢那位老师呢?
进一步,我还想说,有些家长学着鼓励自己的孩子,是因为他/她被说服相信鼓励孩子的行为是对孩子有好处的。也就是说,当这样的家长在鼓励孩子时,他很可能不是因为发现了孩子身上有什么值得鼓励的地方,而是在觊觎鼓励后会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好。而这种期许本身是一种非良性的期许。
我们不能用“目标-行为过程-结果”这套模式来直接分析人的生活。达成结果实现了目标只能说明这个行为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是有效的,而不能说明它是合法的、合理的乃至正当的。这并不是因为你的目标设定错了,而是因为这套模式把人当成了机械的物体。如此这样分析,你会发现,人的感受等许多人文关怀已经不知不觉消失了。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