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古往今来,那么多诗句,都在感叹天地之间,我们不过是过客。不知道别人如何,对我而言,年纪越长,这种心思越重。
少年时,觉得世界不过在自己呼吸频率之间,四周风月也不过是眼前平常。父母家长俱在,也不需要赚钱养家,不过读几篇伤春悲秋的文章就觉得自己知道了人生真谛。身体也好,高中时六点晨起读书,晚上十点结束晚自习,那还要玩闹一番才睡觉。第二天依旧神采奕奕。再看现在,朝九晚六,有时依旧觉得疲惫不堪。
从高中到如今,不过是五、六年的时间。前两天和朋友谈起来其中的差距,25岁的他说,想想觉得有点伤感,竟然不知不觉地到了身体机能的巅峰期。意思是,之后就是下破路了。不用说高中时通宵不眠也能很快电力十足,甚至大学那般约上几个好友,烧烤啤酒后的夜晚,高歌谈笑压马路的心情都被剥落七八分。
深夜醒来,一段感叹梗在喉头也不再往朋友圈发,深怕自己又是矫情。而朋友圈早就换了模样。
分享几篇职场文,恨不得每篇都要让上司看见,我有多勤奋。偶有几篇好友感叹,常见是建业养家之难,抑或是之奋进。连乌烟瘴气的微商都在给你打鸡血,生命处处有可能,你有什么资格不努力。20多头的年纪,如若是有几分消极,仿佛已经是罪大恶极。偏偏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
梁实秋先生的《人生忽如寄》里提到“寂寞”。
“现在似乎只有两种类型的人了,一是在显示的泥溷中打转的人,一是偶尔也从泥溷中昂起头来踹口气的人。寂寞便是公认喘息的几口清新空气,喘过几口气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溷里去。”
我不知道这是先生在哪年哪月,庚岁几许时候的言论。但是这样的寂寞,我们都有过,或者终有一天会遇到吧。
《人生忽如寄》这本书里藏了先生许许多多的观点,男人、女人、中年、病、吃相还有最为出名的山间“雅舍”。先生之于我是已经逝去的大家,小时读他的文章,觉得不过是讨人厌烦的名人名篇。何故写那么多来“荼毒”我们玩耍的时间。如今再读,竟觉有几分潸然。
人生忽如寄。我也这么认为了。
即使人生二十多岁,前面有十载是顽童懵懂,又有几年觉得世界绕着自己转,思想渐渐成型不过这几年。然而,顽童到少年,失恋到再次恋爱,从学校到职场,身边的人在走在换,曾经以为能长久相伴的亲人,已是千秋,不会在生活中出现。
而时间已经没有停下。读完这本书,我是一个二十多岁的,悲伤的年轻人。合上这本书,我便要“耐心钻进泥溷里去”了。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是行人,也总要好好看风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