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曾在《我为什么写简书》一文中写道,“希望在朋友们的目光注视下,先写下去,再妙笔生花地写好。我需要你们的关注、评论、点赞、欣赏与鼓励,希望你们在这个平台好好爱我,富养我,也期待在你们的温暖回炉中,活出全新的自我。”
身为一个写作爱好者,我们都渴望寻求支持。恨不得鼓励就像空气一样可以源源不断地从我们的肺部进出,就像地球一样时时刻刻供我们踩在脚下,我们也期盼它像早晨的阳光那样穿透窗子,满满地、暖暖地照在我们的身上。
02
当我写出了《美丽皮囊之下,灵魂浴火重生》《被限制的西西弗斯》2篇作业,发到群里后,意外地收到了小伙伴们的打赏,获得了认可、鼓励,甚至有朋友特意私聊赞赏我。可是“赞誉之下”的我,感到自卑、忐忑,受宠若惊,还有说不出的恐惧.....就好像群友的赞美之词是千钧之担,我压根儿就承担不起;又好像在那美丽的鼓励花瓣之下,隐藏着根根分明的花刺,刺中我虚弱不堪的内里.....
发布在简书里的文章收到评论时,内心就有个声音告诉我:他们是我的朋友,才这么喜欢我啊。除开私人感情层面的爱护,我的文字根本不配得这些赞誉。假如听信这些善意的谎言,就会陷入万劫不复之深渊……
我这是怎么了?难道怀疑群友赞誉背后隐藏着“阴谋”,他们意在“捧杀”?为什么那么地不知所措,连一声“谢谢”也发不出,只能用沉默以对?
终于发现自己身上有一项不可多得的“传统美德”:一面说需要他人的赞赏和鼓励,另一方面竖起耳朵准备随时接受他人批评的“谦虚谨慎”。这分明是心口不一,内心分裂啊!
为什么?
为什么我那么想要诚实无欺的支持与鼓励,一旦得到了却又偏偏不相信?为什么可以轻易地听信苛责?为什么内心在不断强化一个根深蒂固的想法:那就是其实我根本都不行,根本都不会写作?
是深深的不配得和冒充者综合症。
读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学生给她的写作老师寄了两篇短篇小说,让老师过目。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她们聚会时为此讨论了一个小时。在此之前,老师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没有跟这位学生联系,学生的进步之大,让她颇为感动!她告诉学生,这两篇小说完整、动人、很美。但是在20分钟以后,学生生气了:她感觉老师给了太大的压力,她承受不起。潜台词就是说,老师没有尽到责任,没有花点功夫把整部小说分解剖析。她可不是来这里听赞美的,这两篇东西怎么可能这么好?你太夸张了!!
“听我说,你一定要相信我,这两篇真的写的很棒,好得足以登载”。老师建议她对外投稿。不到一个月,一家优良杂志接受了其中一篇稿子,她不但赚到了稿费,还被杂志社告知:这里前不久才决定不再刊登短篇小说,可是这篇稿子实在太好,让她们改变了初衷。
.....
不是她不好,是她不相信自己足够好。
关于这点,在《不在梅边在柳边》的梅金身上也有,“只要是关于她的一切变成了文字,她就会觉得跟自己关联不大。以前报纸上宣传松崎双电时,把她吹得智勇双全,读上去也是莫名其妙。”
关联不大,莫名其妙,就是我的能力与我所获得的关注跟地位,是不匹配的。我应该是更强的自己,才能匹配那样的地位。我应该是更优秀的自己,才能匹配那样的赞美.....
还有许多名人:爱因斯坦、泰勒、安吉罗、韩寒也擅长“自谦”或者“自黑”。每当听到别人的夸奖与赞美,他们总会想:夸我的人只是不了解我,如果他们认识了真正的我,就会发现我有很多地方不如别人。
他们的共同困惑,就是我没有别人想的那么好。这样的心态就叫做冒充者综合症,又称自我能力否定倾向。
它不是精神疾病,却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困扰。
关于这种冒充者综合症的症状特点、成因、破解之法,在妈妈,我劝你自信这篇文章里有着详细而专业的论述,特意分享至此,与我有相同困惑的朋友们可以一起学习。我们可以通过深入地觉察,来作为改变的开始。
03
今天,我要重新回味丽平的话,她喜欢我文字的真诚、接地气。
相信她,一如相信地板会在脚底支撑着我,椅子会让我坐在上面一样。
仔细体味这赞美,就算感觉很不习惯,也请保持呼吸倾听,让自己听进去那些话,感受那美妙的时刻,建构起接受正面支持的雅量……
当有人赞美时,如有“不配得”的卑微感再现,也请闭嘴,至简“谢谢”就最合适。
相信自己:你们给出的赞美,我很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