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乌合之众;初虽有欢;后必相吐;虽善不亲也”。这是乌合之众的出处,字面看感觉不是什么好词。据勒庞在书中的定义,群体是无意识的,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在判断上没有自己的思考且容易受到外界及他人对个人思想的影响,易暗示,易轻信。同时另一方面由于群体本身特点的存在。每个孤立的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欲望,情感,放入一个群体中,这样的欲望,情感会被无限放大,包括力量,正如一个人是不易产生烧杀抢掠的犯罪思想,但群体数量上的优势便给这一想法带来实际可行性,所以面对格格不入的思想,庞大而又野蛮的群体很有可能产生“仇敌”反应。实际生活中的我们也是如此,不愿被孤立,被多数人的力量庞大的群体抛弃甚至敌对而选择从众,获取一时短暂的安逸。
对照现在社会,很多事情我们都可以从这本书找到解释,最典型的即为网络舆论现象。成千上万的网民就是一个个所谓的“群体”,舆论的不同导向不正是这一个个“群体”想象的产物,对于他们而言,重要的是自我幻想的“事实”。宗教迷信也是一个典型实例,最清醒的天才也不得不在群体的规矩面前俯首称臣。邪教不断存在至今,即使覆灭又会有新的萌芽壮大,正是群体的信念提供其发展动力。
另一方面即是思想的极端化,行为的冲动化,无意识不理性是极其恐怖的,这就表明群体所存在的一种潜在危险。于他们本身而言,有些错误做法甚至犯罪行为只是完成一种符合群体信念的任务。例如极端爱国主义,为表现自己的爱国,而选择采用极端方式包括砸日本车,打伤日货买主等冲动违法行为。
那群体心理,有没有现实好的研究意义呢?很多人把这本书推荐位营销必读书籍。比如,“病毒式营销”,它是利用群体之间的传播,从而让人们建立起对服务和产品的了解,达到宣传的目的。KOL打造和KOC的培养,我们不就是想通过意见领袖来影响目标消费群体吗?通过他们不断的输出影响消费者、打动用户心智,让用户产生无意识的消费。另外一点,社群营销,无社群不商业,社群在订阅号和个人号之间,和用户的距离比订阅号近,但是比个人号远,可能就是用户觉得的“安全距离”,所以社群营销里需要有KOL或者多个KOC,不断输出来影响其他人。
群体心理对于我们团队建设也是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的。试想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不稳定的、不团结的,那是不是即使来了个人才也会留不住呢?作为公司团队的领导者,我们要如何避免个性化人才消融在团队形成群体而产生智力下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