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君臣之间的关系是政治发展的线索。在朝代建立之初,皇权与军功阶层是最核心的领导集团,这不难理解,因为天下是他们打下来的。
权力有天然扩张的属性,只有夺取更大的权力,才能保住已经拥有的权力。所以开国皇帝一定会打击军功阶层,尤其是像韩信这样的功高震主之人。但军功阶层过于庞大,皇帝不可能杀了所有臣子,因为还需要仰仗官僚集团治理天下。鉴于此,刘邦与军功阶层订立白马之盟,“非刘姓宗族不能称王,非有功之臣不能封侯”。意思很明显,这天下是刘家的天下,但是别人也抢不走你们的爵位,咱们互相支持。
但是没有想到刘邦死后,儿子汉惠帝年仅23岁就去世了,吕后把持朝政,开始打击刘姓宗族,压制军功阶层,发展吕氏宗族,这触及到了军功阶层的核心利益。军功阶层联合刘姓诸王发动诸吕之变,消灭了吕氏家族,废掉由吕后扶持的后少帝刘弘,选择一个看起来很平庸的代王刘恒为帝。军功阶层识人不准,这刘恒可是一个厉害角色,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
虽然军功阶层控制着京城,但刘恒带着自己在代国的官僚队伍来当皇帝,自然用自己人。在汉文帝软硬兼施的政策下,被封侯的军功阶层发配到封地享清福,从此在政治上难有作为。
即便如此,丞相之位依旧有军功阶层把持。直到汉景帝时,汉景帝除掉了丞相——军功阶层的代表人物周雅夫。
至此,军功阶层的特权被全部废除,皇权确立了对中央政府的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