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9,小雨。《儿童的人格教育》读书笔记。20/182。
又是补打卡的一次。
昨天一天带着老妈、孩子们进城购物,每人新衣服(当然除了我自己)。可惜把小宝贝给弄病了,发烧,昨晚一直高烧不退。虽然没了初为人母的紧张、担心,但是发现自己这半年来没有和孩子们的亲密接触,突然遇到孩子生病,却照顾不好细节了。
第二章人格的统一性。
什么叫做“人格的统一性”?阿德勒是这样解释的:儿童的每个活动都是他总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表达,不了解行为中隐藏的生活背景就无从理解他所做的事。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人格的统一性。了解个体某一行为表达的意义的前提是,我们要有方法能够认识他的整体人格。这个方法不是要去描述儿童做了什么和如何去做,而是要理解儿童对面临的任务所采取的态度。阿德勒并举了一个13岁男孩的例子,五岁前他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全家的关注点都在他的身上,在这一段时间内,周围所有的人都乐于满足他的每一个要求。直到妹妹的出生,他不再是全家的唯一关注点,他仍然想得到来自父母的所有关注,于是各种恶劣行为开始出现,或者比之前加重程度。他开始捉弄妹妹,妹妹越大,他愈加固守自己的行为模式,这一切都是源于他的嫉妒之心。对于这个案例,我们不仅要注意这种行为开始出现的时间,还要注重他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出案例中的小男孩开始变“坏”的原因在于这个哥哥对妹妹出生这件事的态度有问题。这对于二孩家庭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如今二胎政策放开,很多夫妇趁着年轻的尾巴赶紧再生一个,往往没有做好大孩子接受新生命的思想准备,老大捉弄老二那是常有之事。很庆幸我家在有二胎的时候,开始把姐姐纳入了胎教之中,每天大宝都会和小宝对话并亲吻。但是尽管这样,当二宝出生后,大宝明显变得敏感、爱哭,每次都用哭来引起注意,有时候我也知道是她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现。阿德勒说“我们的心理最为奇妙之处,是我们对事实的看法,而不是事实本身,决定了我们的行动方向。”我的两个孩子只要在小宝最开始出生的几个月是在一起的,后期就是分隔两地带,如今在一起,时时可以看到两娃的争宠大战。“是我的妈妈”、“你不是妈妈的宝宝 ”“我不喜欢你,哼”、“我讨厌你,我不要你”、“我不要妹妹了”、“我不要姐姐了”、“不跟你玩了”······看着她们吵架又萌又气又可爱,如何正确引导她们这也是最近最大的功课。“只有当一个儿童面临他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境,而且又没有人指导,他只能独自挣扎着去应付。”如此一来就很容易出现那种恶劣行为。这种现象在学校教育中也是常见,“如果一个孩子只习惯别人把关注点完全放在自己身上,突然面临一个完全相反的情境:这个孩子开始上学,而学校里的老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如果这个小孩要求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注,那么他自然会惹怒老师。”我们班上也有这样一位孩子,上课下课会搞各种怪来吸引我的注意,包括一开始和母亲吵架无端对我大吼以及拍桌子,我选择“冷落”他,这种孩子不能正面和他起冲突,在他的脾气冲头上,他只能看到自己的内心感受,对老师动手也完全有可能。私下和其母亲沟通过,很多孩子的性格缺点都是父母的镜子。就如第三章阿德勒说的“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说,学校对于这些问题负有教育和校正的任务,从消极的意义上来说,学校只是孩子早期家庭教育弊端暴露的场所而已。”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要深层次剖析其行为中隐藏的生活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