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戏剧
1)
在文学的形式里,唐诗、宋词属于比较上层的文化,像李白、杜甫、王维等人的诗歌,在文字阅读上、意境的体会上都有一定的难度,即使谈到“老妪能懂”的白居易的诗歌,但是,当我们谈到白居易的“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这样的句子时,从意境上来体会,还是比较偏向文人。民间的俗语常讲“曲高和寡”,意思是说:此文学的内容、音乐的内容太高了,那么能够共鸣的人也就少了。
2)
到了元代,小说和戏曲诞生,这两类文学,可以不依靠阅读进行传播。因为在元朝,大部分的人们都是不识字的文盲,即使写出再好的文学作品,其实他们都读不到。当时真正的读书人只占当时总人口比例的百分之二,也就是说百分之九十八是看不懂唐诗宋词的,这个时候,戏剧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那个时代,考试做官的前途很迷茫,所以,有志人士就将自己“下放”到了戏班子中。
像“元曲四大家”之一关汉卿写的《感天动地窦娥冤》,把当时一个女孩子受到的不公正的司法判决这个故事写成“六月飞雪”。他的另一部很有名的戏曲《单刀会》,将关公的形象演绎的深入人心。
“元曲”是戏剧里的散曲,它有很多小的唱腔组成一个戏剧。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窦娥冤》、《单刀会》等戏剧,都是经过了这些戏剧大家的开发,通过戏剧的演出,在民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元代当时的戏剧相当于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电视剧。
3)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通过马致远的《汉宫秋》我们知道了王昭君的故事,知道了昭君出塞到底是怎样一回事,相比于关汉卿手下塑造的“窦娥”不同,昭君是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的,而窦娥是比较刚烈的女子。他们的故事戏曲延续至今,广为传唱。
王实甫的《西厢记》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创造。王实甫的作品,相比于关汉卿手底下的刚烈、马致远的《汉宫秋》的委婉萧条有所不同的是他的作品比较活泼。民间之所以喜欢《西厢记》是因为它里面有一种男女爱情的俏皮在里面。更了不起的是王实甫创造了民间人们都特喜欢的一个人物 :红娘。
透过白居易在《长恨歌》的诗句“秋夜梧桐雨”即可想到“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的《梧桐雨》。此戏曲讲的是杨贵妃和唐明皇,秋雨打在梧桐叶上表现出的一种感伤情怀。在这个戏剧中对比了两个事情:一是极度的繁华与宠爱;二是安史之乱的时候,杨贵妃被刺死在马嵬坡下。
元明之际演绎小说
1)
在元代文学发展的部分,特别强调了元曲,也就是戏剧。马致远、王实甫、关汉卿等人都代表着元代的戏曲大家。在这个时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就是用戏剧演出的方式给大家看。
在唐代,影响最大的是诗人,是李白,是杜甫;到了宋代影响力最大的是苏东坡,是柳永,是宋代的这些词家;可是到了元到影响力最大的是关汉卿等人,这些戏剧家。所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特色。
2)
在元末明初之际,对大众有非常大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出现了。一个新的文学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那就是:小说。不同于诗词的是,在小说里,可以凸显某个人物的特征,无论是从神态还是服装,演绎的淋漓尽致。《三国演义》、《水浒传》定稿的时间是在元末明初。
和大家讲到了元末明初这一时期的文学,特别强调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出现,一个时期有它特定的文学形式出现。明朝的“八股文”考试制度出现后,所有的文学都沦陷成考试的工具,往往因考试而做出来的文章,绝对不是可以打动人心的的文章,作假的成分在里面,所以感动不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