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封底是这样介绍此书:作者以多年行走世界各地的经验,从32个不同角度,提出参观美术馆的不同方法,脑洞清奇,有趣兼具实用性,是一次对僵化思维的大挑战,令你止不住大呼“我怎么没想到!”是呀!我自己也会参观美术馆,但为何我就没想到?!但反过来再想:我怎样才能想到? 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思考角度。
我为何没想到?我怎样才能想到?两个不同的问题,前一个问题在我看来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而后一个题是不能也,非不为也。正如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著名对白中说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借用这句话,我想说:能与不能还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不同的问题,针对的是完全不同审美层次的欣赏者。
作者为何想到了?首先作者是有行走世界各地的经验,是一位对艺术也有种痴迷而且孜孜以求者,而且我想象这位作者应是一位魅力十足、激情四射、知识丰富的人,善于利用身边任何一个细节激发灵感。比如,愿意与警卫主动请教,哪怕与警卫会心一笑也能找到艺术的灵感,对于如何找到一位功力深厚的导览员,书中讲到的提问方式来引导导览员从罗列知识点转变为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去过古董商威尔逊的“糟糕艺术博物馆”,看过让人敬畏或让人恶心的艺术,比如书中提到:看到在一个玻璃展柜里腐烂的牛头,这时的心理情绪从震惊到内化,从而达到理解艺术品的关键第一步,书中从心理学专业角度分析如何接纳你的这种情绪本身,到最后变成理解艺术家要表达的一种观点。书中的每一个观点可以不一定能完全赞同,至少书中用心理学及美学的专业视角解读艺术品,用提问的方式不断让我思考,艺术品究竟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收获。
我为什么要去美术馆?这个问题很私人化,也可以问:如何确定你的潜在动机?我真的需要好好思考一下,书中所提到的可能只能做为参考。对于我自己来说不算是特意去美术馆看某个展览,而是为了满足更宽泛的求知欲,同时也为了避免人潮汹涌的展览。既然去了美术馆,肯定希望不虚此行,那么这趟艺术之旅,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我与艺术相遇发生了什么?进入展厅后,任何人都只能靠自己了,因为官方默认,艺术欣赏是不言自明的,无须在旁解释。当我与艺术相遇,就能领会艺术的真正含义了吗?艺术又是如何吸引我的?这些似乎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艺术对于每个人来说真的很神奇,一切的策略都显得飘渺不定。如果没有丰盛的艺术想象力,那么,再丰厚的生活积累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纯粹对生活的记录和再现显然并不是艺术。只有去对每一幅作品花上足够多的时间去展开一定的想象力,才能更好地消化它们。可是我们一般在艺术品面前花费的时间很有限,几十妙甚至更短,最多一二分钟就接着下一幅作品了,与艺术品的相遇大多是一种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一种审美心态。
这本书很快会看完,作者的思路简直就是神思飞越,读起来有趣、有味。作者为何会想到?我想作为艺术爱好者在接触艺术之前主体境况,包括其自身的敏感度、想像能力、文化基础、艺术修养、审美趣味等方面的影响是关键。不管艺术品是如何会让人心醉神迷,艺术爱好者对艺术的理解不变: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