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有一位学员(这里我们称她为A女士),孩子3岁半,最近让她感到很困扰。
以前软糯的小萌娃最近突然变了,脾气相当暴躁,动不动就会暴怒,让她很抓狂。有一次甚至在公众场合直接张口咬她,让她很难受。
她说:“我知道母亲不能对孩子指向父母的攻击太打压,也不能让孩子对自己的攻击性产生过多的羞耻感。可我就是很难受。老师我该怎么办?”
作为一个成长中的母亲,真的有太多的不易。不仅仅要关心孩子的生理需求,更要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但是又时常有力量不够的时候,在某些结点上,我们常常感到无力,又升起对孩子对愧疚。被各种情绪纠结,仿佛比成长之前更有不及。
3岁半对孩子已经形成了独立自我意识,当自我意志受到拒绝和阻挠的时候,表达愤怒是非常正常的。我们欣喜的看到,这个孩子能够用如此有力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真的是一个心理健康的宝贝,他希望他的声音被妈妈听见,他希望他的目的能够达到。所以他采用了这种他觉得很有力量的方式来表达。有什么问题吗?并没有。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对此就有很清楚的描述:你可以把大脑想象成为双层的楼房。
上层大脑进化程度高,负责思考,想象,控制,规划等高级思维活动。
下层则主管一些本能反应,与生俱来的活动比如呼吸,消化,眨眼,反应和冲动比如打斗和躲避攻击,而快速处理一些强烈而本能情绪比如愤怒和恐惧的,是位于下层大脑的杏仁核,真的是像杏仁核一样大小的一块脑灰质。
当愤怒或者恐惧的情绪过于强烈时,杏仁核可能会劫持上层大脑的功能,阻断它对于下层大脑的控制,这在成人的世界里也一样会发生,就是你抓狂而失去理智不计后果乱说话乱行动的时候。
而幼儿的上层大脑明显未发育完全,更糟糕的是他们的杏仁核也很容易“起火”不让上层大脑起作用。
换一句话说。幼儿看起来乱发脾气的状况,除了某一些孩子是因为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过度溺爱恃宠而骄,时间长了习惯性以哭闹要挟成人外,大部分都是因为他们的生理特点造成的。
A女士在孩子暴怒时,意识清楚的知道孩子这样的表现时正常的,也知道需要首先陪孩子处理情绪,抱住他,抚摸他的后脑勺,轻拍他的颈背,什么话都不用说安抚他的情绪,待他情绪稳定。但是她就是感到很难受。
难受里面其实参杂了很多的情绪,有恐惧,有愤怒,有失望,有愧疚......这里面有童年经历的再体验,也有对现实情景的评价。
小A是在不允许和不接纳负面情绪的环境里面长大,从小愤怒就不被允许表达,一旦表达就会被惩罚,被羞辱。所以从小到大,她都尽量压抑自己的情绪,活出了父母期望的样子。
精神分析认为,孩子和父母互为表里。我们在孩子身上觉察到我们自己一直试图去压抑或者不愿意做表现的那一部分。孩子有可能完全是父母的潜意识的直接呈现。所以在这个情景里,孩子有可能在代表妈妈表达攻击性。
妈妈看见孩子用攻击的方式表达愤怒,骤然升起了一种被惩罚的恐惧。这感觉太糟糕了,妈妈拒绝体验那种被惩罚的羞耻。她想拿出一个管理者的样子来将孩子训斥一通,她想冷漠的转身离去,她想伸手在孩子的脸上重重的打下去,她想......
所有的可能性在她的脑中一闪而过,然而理智告诉自己,她都不能选。如果选了,孩子将经历自己早年的痛苦,而自己也活成了自己父母的样子。
如果不选,她就深深的陷在被惩罚的恐惧中。如果选了,她又陷在对自己的指责和失望中。那种体验太难受了。这也是成长中的父母感到痛苦和纠结的地方。卡在中间,进退两难。
然而成长永远不会有捷径。成长并不是看过几本书,上过一些课程,学过一些技巧就能够达成的。唯有体验体验再体验。
当我们卡在中间,怎么办?卡着就卡着呗,反正也死不了。正好重新感受一下早年所经历的恐惧和羞耻,体会一下被压抑的愤怒和生命力。告诉自己,这回没有人能够惩罚和羞辱你了。
当我们后退了,那一巴掌真的冲着孩子打下去了,怎么办?打下去就打下去了呗,要相信孩子的承受力和生命力。他们来到了我们家里,就一定会被盖上我们家族的印章,这是不可避免的。唯有接纳这些,我们才能继续轻装上阵。
孩子是我们的贵人,他们带着最纯净的灵魂降生到我们的小家庭,他们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样子,给我们再次成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