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个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小王子》
01,没有仪式感,我什么都做不成
之前同事来我家,看到堆积着一米多高的书,说
“为什么不整个书架?”
“为什么一定要书架?”
“书架上放着书,这样才有仪式感啊,没有仪式感,我什么都做不成”,
说着拿出手机,向我展示购物车里的书架款式,有五六个,看上去都很好。
本来他一直纠结买哪款,看了我那堆积如山的书籍,便下定决定买了一个。
添了新书架之后,立即买了一大箱书,
原本平淡无奇的书房,用他的话说是“立即仪式感满满,到处漂着书香”。
又过了一段时间,有次中午在楼下吃饭,我漫不经意问,
“最近在看什么书?”
“忙着呢,上次在京东买的一大箱书都没看”
“你不是买了新书架吗?
“对啊”
“我还以为买了新书架,看的书就越多”
“对喔,我原本也是这样认为的”,同事紧接着抱怨最近工作多,没时间看书之类的惯用理由。
原来不让他看书是因为公司,而让他买书架是因为仪式感作怪。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的仪式感,不过是虚荣心在作怪。
被物欲支配、被迎合他人去营造的仪式,不过是一场自我表演的“伪仪式”
有的人在办公桌上摆着很多便签本,貌似就能把工作效率提起来,放了很多书,
有的团队非得利用员工周末休息时间,要求员工必须大清早就集合,弄得搞团建比上班还累。
有的公司习惯开各种各样的仪式例会,有用没用都先开个会,打着哈欠,玩着手机也要开。
工作需要仪式感,但不需要伪仪式。
《工作需要仪式感》一书这样定义仪式:
将仪式带入工作中去,帮助个人成长,推动组织变革,为公司带来了生机、活力以及归属感。
思考一下现有的工作仪式,是否符合上面的定义?
如果没有,很可能陷入一个为满足虚荣心,为形式而存在的伪仪式。
《工作需要仪式感》一书是由美国的玛格丽特·哈根,和土耳其的赫斯特·欧森,俩人共同完成。
玛格丽特·哈根是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讲师,赫斯特·欧森是一位创新咨询顾问,为专业人士和普通爱好者设计工具并提供服务,创建了仪式设计实验室,并与学生和合作机构进行个人仪式、团队仪式和人机仪式的各种实验,关于仪式的研究成果曾发表于《大西洋》杂志以及加拿大公共广播电台。
《工作需要仪式感》讲述了仪式的力量,仪式的原则,罗列了仪式类型,以及50项工作中常用仪式,并用大量的案例去论证,对”仪式“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最后提供了仪式设计的简单指南。
02,仪式的力量
关于仪式的研究是基于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的研究成果,
他在研究宗教时发现,仪式是支撑信仰系统运转的核心力量。
教徒在身上点三下画十字,吃饭前祷告等行为,给人们带来了意义感。
仪式提供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扮演了另一个自己。
比如有些团队举行圆桌对话的仪式,
确定一个主题之后,圆桌会议本着三个原则来开展对话:
维加斯法则:又称旧事不再提跪着,说话的话就不再重提,抛弃过去,全身投入圆桌对话;
洋藓规则:就是一旦有人说了一个观点,其他人就不再重提同样的观点;
开诚布公原则:不围绕一个问题来说,不说宽泛空洞的概念,实事求是,抓关键问题,
在圆桌会议的仪式上,员工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已然成了“另一个自己”,甚至是抱怨的话也可以提。
爱彼迎创始人之一乔·格比亚就推出过类似的仪式:
在团队会议上,每一个人可以抱怨一些他们平时看不惯的事情,哪怕并不知道为什么抱怨,只要有三个人同时说了一样的事,就会引起团队的重视。
坦诚,是爱彼迎公司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
03,仪式的原则
原则1:仪式是刻意而成的行为
相对于传统会议室里的解决方案,来一场刻意而为的外景头脑风暴,更能激发创造力和凝聚力。
比如“走会”就是书中提到的一种仪式,组织者安排徒步路线和时间,在走会中,探讨相关的工作,寻求破解之道。
哥伦比亚家用电器公司Haceb曾面对一整年的销售低迷状态,首席执行官西普利亚诺为改变困境,萌发了“旅行”的想法,亲自去商店拜访客户,参与到实际处理问题中去。
结果以失败告终,他意识到,必须要把高管,一线运营人员和终端用户链接起来,才会有新的机遇,
于是他用“公路之旅”代替了季度会议,整个团队不再呆在办公室里,而是一起上路,驱车前往各个地方考察,和一线员工交流,向客户搜集真实信息,他们会品尝当地旅行,参加社交活动,在旅途上互相分享各自的生活,而不仅仅是工作。
原则2:仪式需要超越现实
离开Facebook之后,贾斯汀·罗森斯坦和他的联合创始人创办了Asana公司。
这家公司设立了“无会议周三”的仪式,就是在这天,任何人都不得安排会议,换句话说就是员工每周至少有一天,工作是不受到到打扰,先手工作心流状态。
本着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则,有些仪式,必须是超越现实去设立。
谁说每天一定要开会议的?
有时候,不开会胜过开会。
仪式感原本是一件提高员工幸福的事情,
而太重形式的伪仪式感却让员工身心疲惫。
为了仪式而仪式的工作,最后成了拖垮员工的罪魁祸首。
仪式感让工作不只是工作,伪仪式感让工作做起来都觉得难。
04,如何设计仪式?
说了那么多关于仪式感,那么到底如何来是恶疾一个符合自己需求和应用场景的仪式呢?
作者在积累了4年在教学和工作坊的经验,设计了5个步骤:
第一步,设计仪式的意图
每一个仪式背后都有一个核心意图,包括目标动机、抱负、价值观等等,
你希望通过这项仪式表达什么样的观点或传递哪种情感,都需要在设计仪式时,先想好。
比如,你的意图是提高员工技能,就可以设定一个“技能分享日”,让团队成员只分享技能,而不谈论 任何日常工作相关的问题,比如Pinterest公司设立了“贬值”仪式,让所有员工分享他们开发的项目和技能,员工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不断完善自我。
第二步,寻找一个契机
考虑哪些环境因素能够触发仪式,包括时间、地点、人员等,
以下都是可以作为触发因素:新人入职、产品发布、团队开启新项目,季度会议等等。
确定触发因素后,选择一个特定场景,设定仪式。
记得有一次周一的时候,办公室的两个会议室都被其他部门占用了,我们就去了楼下的星巴克开会,没想到换个环境,讨论出来很多新的东西。
第三,设想雏形
整个仪式可能包含什么元素,会用到什么道具,环节等等。
比如头脑风暴后,可以设置奖励环节,美味美食等,让员工释放情绪和能量。
第四,提炼出叙事弧线
一项合格的仪式有完整的叙事弧线,有开头,有中间,有结尾。
参照之前“仪式的原则”,看看这个仪式是否有可行,一步一步地完善整个仪式流程。
把理论框架搭建起来。
第五步,最小化运行项目
光有理论也是不行的,一定要把仪式付诸实践。
找一两个同事,执行设计的仪式项目,全面评估,让仪式更容易让员工接受,变得更有趣,找到可以改进的地方。
进行第五步时,也是循环上面的四个步骤,
很有可能需要你走两次,三次的循环,最终才能出一个合格的仪式项目。
《工作需要仪式感》展示了各种类型的仪式,很多都是被成熟公司已经验证可行的仪式项目,
作者展示这些已经被证明的仪式,不是为了让读者去复制去模仿,而是通过表象,找到根本的东西:
真正的仪式感不过就是工作中的繁琐小事,但一个会议,一次交流都可以成为好的仪式,和形式无关。
创造仪式感的意义,是让员工、团队和组织更有创造力,帮助员工成长,让一个组织有情怀,做的工作有意义。
文字丨公叔荣
图片丨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