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新网师完了我的年度生命叙事、职业生涯叙事。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涯,可以用 忙碌 来概括:忙得晕头转向,忙得天昏地暗,忙到没有思考的时间,忙到心静不下来,无法去充电学习。细细回想,恍惚觉得时间都白白浪费了,生命如此平庸、枯燥,苍白乏味,甚至让自己生厌。有人说, 忙就是心死 ,不无道理,当一个行走在生活之路上的人,被动地执行上每天的任务,没有了思考,缺少了灵魂的悸动,无异于行尸走肉。当一个人没有了闲暇,就没有了思考和创造。
由此我想我们的学生,课堂上大多是被动地填充知识,每天的时间被各种作业填满,周末、课余的时间也大多用在各种培训上。郝晓东老师曾说:“课程与学生的生命割裂开来,窄化成知识的传授,也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今天读到魏智渊老师在教师阅读漫谈系列中的一篇文章《读书人和有钱人到底谁更有气质?》中谈到:
“腹有诗书气自华”,根本的前提,是有钱和有闲。这句话,本身就是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产物。林黛玉可以“腹有诗书气自华”,甚至连香菱这样一个丫环,也可以学做诗,前提是什么?是他们无须劳动,无须创造价值。许多文学艺术的兴趣,例如京剧,就跟有钱和有闲有关。所以,八旗子弟是最懂京剧的,无论是老八旗,还是新八旗。这种阅读,指向的就是无用。因无用而大用,而提升生命本身的审美价值。
牛顿因为鼠疫闲暇在家解决了微积分、光谱分解,更为重要的是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梭罗享受宁静、恬淡、闲适的生活,创造出旷世之作《瓦尔登湖》。
教育应该要有闲暇的时光。每节课我都会留5~10分钟,给孩子们自由提问,讨论解决。看上去,对于考试毫无帮助,与教学目标也无关系,但却是我认为的课堂最精彩的地方。有时候的讨论会持续到下节课,这也是我课程进度慢的主要原因。
今天上完了巜草船借箭》,提问交流时间,涂昕程提出了一个较好的问题:为什么曹操不放“火箭”?
一石激起千层浪。龚乐同学说:火箭要缠上布条燃烧物,射程不远。
梁锦峰说:也不一定有那么多燃烧物。我又在当时很珍贵。不能轻易用。
廖志磊同学说:大雾天气,目标不明确。具体位置都不知道在哪,怎么放?且又是水上很容易灭火。曹军的船板搞不好也会被烧着。
曹梓宸说:这是突然袭击,曹军肯定没有准备。
胡建文说:曹操也不知道对方是草船。
……
后面熊启提出:三国时候有没有火箭呢?
这个问题倒是难倒了大家。
我立刻在网上查阅了一下资料。
发现当时根本没有火箭。“火箭”一词最早出现公元228年,当时诸葛亮率军进攻陈仓时,魏国守将郝昭就用火箭焚烧了蜀军攻城的云梯,守住了陈仓。当时的火箭,只是在箭头后部绑附浸满油脂的麻布等易燃物,点燃后射向敌方,达到纵火的效果。
我叫大家回去查阅下资料,明天再汇报。
后面余智轩同学也举手上台,讲述诸葛亮临死前的一个惊天秘密。再次让同学们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
接着我让几位读过原著的同学分享,再讲讲廖志磊写的三国演义的读后感。许多同学表示想借阅此书。
打了下课零,也没有同学出门,都想要继续上课。想到学校最近出台规章:为安全起见,禁止同学们在外奔跑。教师课间必须在走廊值勤。我就播放了草船借箭的电影片段。
大家看到鲁肃在草船惊恐万分的状态,都哈哈大笑。我再看一遍,也觉得有不一样的滋味。
在课堂、课间偷“闲”,也能偷得“精彩”。写写文章也是偷得“思想的闲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