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类作为一种高智力的动物要学基本上没有智力的白蚁?放着好好的计划不去做,偏要去进化?因为当你不知道如何计划的时候,只能去进化。
自然界以两种方式来建造伟大的工程,一种是人类设计建造的,如航空母舰、登月工程、复杂的芯片等;另外一种是非洲白蚁建造白蚁巢,大型的白蚁巢掘土量重达几十吨,地面部分可高达10多米,而地下部分可深达20米。它还有复杂的结构,功能齐全,内有育婴室、产卵室、通风道,这么庞大的地下建筑如果通风系统不好,白蚁会缺氧,一个200万只白蚁群的巢穴每天需要1000升氧气,没有设计精巧的结构根本无法通风,因此蚁巢要能够通风或有烟囱结构,科学家戏称白蚁甚至发明了空调。
小小的白蚁怎么能建造如此复杂的建筑?人们很容易提出这样的疑问。白蚁建巢显然没有提前装在头脑中的“图纸”,因为不同蚁群建造的巢穴在具体形状上也是有差异的,只是功能相似。科学家还发现白蚁开始建造一座蚁巢时像没头的苍蝇,没有秩序,一会儿把一粒小小的土块搬到这,一会儿又可能挪走。这么折腾一阵子之后,白蚁们就会建设起初级的形状,然后开始按着这个形状相对有秩序地添砖加瓦,变无序为有序,修修补补,日积月累就形成了形状各异,功能相似的蚁巢。
蚁巢的建造过程颠覆了我们头脑的认知。在人类看来,建筑的基本方法就是根据图纸和规划,农村盖房子没有图纸,但由于结构简单,也要按着头脑中的式样建造。
蚁巢建设的方式对我们有启发吗?有!其基本要义就是启发人们以另类的途径达成目标——不必预知全盘结果和过程,只要知道如何根据前一步情况决定下一步行动即可。
如果说白蚁巢建设过程过于抽象,不妨比照蜘蛛网和蚕茧的生产过程,这就是简化版的白蚁巢建造过程。我观察过蚕如何结茧,起初它东看西瞧,找到一个自认为合适的地方之后先吐丝,把巢穴固定的问题解决好,然后再有规则地摆动身体画八字,最后就形成一个薄厚基本均匀的蚕茧。
摸着石头过河就像白蚁筑巢
人类通常用下棋来比喻战略,下棋就是在明白基本棋理和计算的情况下根据对手的招法确定自己的招法。
小时候不会打架的人谈论打架时会讲打架的关键是要打对方的要害,比如封住对方的眼睛。在实操中,其实很难实现,因为打架是攻守双方的事,你攻击他的要害部位他会防守,同时对手也会攻击你的要害。
NBA比赛双方对垒,一方喜欢快节奏,另外一方更擅长阵地战,慢慢推进。双方都想把比赛引入自己的节奏,而在场上到底怎么办是需要因地制宜的。
父母对儿童的教育都有自己期望的模型和计划,但最好的教育方式是根据儿童的特点施教,而不是按着一种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目标和计划行事。
一直以来,我们只理解航空母舰、航天飞机的设计、实施方法。做一件衣服心中要有式样或者图纸,服装销售也会按着自己规划的方式推进。完整规划、航空母舰的建造方法似乎就是唯一的方法论。
但仔细思考,我们会发现“蚁巢模式”也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很普遍的方式,因为蚁巢模式不像建造航空母舰或者生产汽车一样显性,所以我们忽略了这种方式。
博弈就是一种典型的白蚁筑巢情景模型,因为要灵活应对。发现没有,人们对于长期存在不确定性前景问题的对策,通常会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这个大事件,很多人发现其实整个过程并没有完整的设计,只是亦步亦趋,摸着石头过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改革开放中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中央的政策做了框架性的设计和限制,下面的对策则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摸索调整。有人说中国改革开放能成功的一个要素是权力分配模式恰到好处:过于集权,下面没有办法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找出更合适的途径——一统就死;过于分权,则会无法无天,会失控——一放就乱。
一国情况缩小之后就是一个具体的经济单位比如一个公司的情况,再缩小往往就对应着一个具体的项目、产品开拓创新的过程。
微小前进胜过完美规划
以机械为代表的工业时代,绝大部分产品、发明、创新都是硬邦邦的,一部复杂机器成千上万个零件的配合要丝丝入扣,恰到好处。建造一座三峡大坝、盖一栋大楼、高铁技术突破都具有显著的计划性,目标明确,所有的环节都要密切协同。
因此,标准化、规范化是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联想公司的手机一定要适应所有厂商提供的网络,同样,华为公司的移动网络设备也要支持所有公司的手机,它们都必须支持规定的标准和规范。
到了21世纪之后,互联网成了这个时代的主导,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的研发方式和大型机器、航空母舰、航天飞机等完全不同,没有人知道互联网最终产品要提供什么样的功能,也没有人知道到底哪种功能真的会被用户接受,产品设计往往都从一个简单的功能入手,边使用、边开发,不断地调整、增删产品的功能。
业界用一个数学术语描述这种模式,叫做迭代,意思是下一步的计算要根据上一步的结果,不断地重复又更新这个过程,最终逼近你需要的结果。而这种方式非常像建造蚁巢的模式,看似盲目,实则能更快地反映市场的真实需求。
看似每步迭代都微不足道,实际上微小前进胜过完美的规划。比迭代更好的词汇则是进化,这个词可以让不具备数学基础的人容易理解,从而指导人们去思考,实施。
我们都知道Windows版本的概念,微软每过几年发布一个新的版本,增加一些新功能,重新卖一次钱,就像丰田汽车的版本一样。我们手机上的各种软件也不断更新,但节奏要快得多。前者是计划模式,后者是进化模式。
而互联网行业几乎无标准可循。以我们熟悉的客厅电视为例,传统电视要实现的播放功能的目标是明确的,明显是有真实需求的,各种功能标准就是产品研发向导。
在互联网模式下,没有人知道人们会用这个挂在墙上的大屏幕干什么,如果按着工业社会的航空母舰建造模式,硬要进行完整的规划,肯定会做出来一个包罗万象,罗列所有你可以想象得到的大而全的设计蓝图。由于方案过于宏大,实施缓慢,而且很难突出差异化的某项功能特性,即便有一两项命中市场真实需求,但由于不够聚焦,在产品实施过程中也缺乏和真实需求之间的交互,最终产品很难有竞争力。
不知如何去计划时,只能去进化
白蚁案例经常令人费解:为什么人类作为一种高智力的动物要学基本上没有智力的白蚁?放着好好的计划不去做,偏要去进化?
因为当你不知道如何计划的时候,只能去进化。
我们经历过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时代。在前苏联时代,甚至能够计划到每年要生产多少卷卫生纸。后来因为供需关系十分复杂,计划越来越脱离实际,难以实施,计划模式逐渐显示出竞争劣势。而市场经济把权力交给企业自身,尽管企业要面对未知的、不确定性的市场,却可以通过适时调整逼近真实情况,迸发出活力。
有时已知和未知是非常明显的,譬如没有人会按着固定的步骤下围棋,只能根据棋面情况做出及时决策。但大多数情况,已知和未知并不明显。我们认为已知的事物实际上却只是一知半解,尤其是当我们手中只有一种武器,头脑中只有一种思维模式之时。经济学家哈耶克曾经抨击计划经济,认为所谓的计划乃是“致命的自负”,他认为经济就像生物系统,实际上遵守进化规律。
工业时期的人遇上互联网,输就输在他们不懂得什么叫进化,他们认为所有的产品都应该完美计划,包罗万象,压上千军万马,以规模优势取胜。产品时代的传统IT公司和新时代互联网公司的思维差异尤其明显,1950年代,IBM压上千军万马,投入50亿美元,在当时比IBM年收入的两倍还多,研制了一款划时代的大型计算机,执行业牛耳多年。而在互联网时代,不管是IBM还是较为年轻的微软,面对新的需求都显得无所适从,无法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从手机操作系统、搜索引擎到社交平台,微软的起步都很早,却没有做出一款有竞争力,能够占领市场的产品或服务。计划模式在无法计划的市场中显得笨拙,脚步迟缓,最后的胜者几乎都是蚁巢模式的互联网公司。
进化思维不必也不应该局限于互联网产品和服务一个领域,也不要局限于产品设计一个环节。当传统公司以传统方式销售手机,遇到了小米这类以互联网营销来销售手机的对手时,总是不知不觉地按着计划经济的模式思考,它们也挖互联网行业的人,也眼看着互联网销售模式的优势。但是,按着他们的思路总是在等待最佳时机,一旦尝试受挫便不知如何修正,通常都会错失良机。
即便是开个饭馆这样的行当,有人也学会了定期调整菜品和定价,世界在变,一成不变没有出路。
只要你阅读商业文章或者看微信的朋友圈,肯定会经常看到一个词——“颠覆”,商业文明进入了大争之世,人人感到兴奋,同时也惴惴不安,至于颠覆啥,怎么个颠覆法?谁也说不清楚,顶多就是一些零散的案例。
这是一种明显充满机遇和风险的未知的情况,如果你能在头脑中增加一种进化思维,显然是应对这种不确定性的有利武器,对进化思维融会贯通就可以自然形成针对很多情况的具体套路。就像被工业时代洗礼之后,所有的事情你都自然地想到计划、组织、流程一样。
何时计划?何时进化?
人们的头脑天生不太容易理解思想,因为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头脑只是为了针对具体情况做出反应而设计的,换句话说原始头脑其实是为“进化”设计的,它更擅长根据上一步的情况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比如,从春秋时代中国文化、哲学繁茂以来,两千多年竟然没有产生逻辑推理的套路。而古希腊则太过注重推理,从亚里士多德到弗朗西斯·培根,学者们系统地提出了归纳法和演绎法,这个过程整整走了1500年。但人们现在还是讲不清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它们的适应范围。
思想必须转化成具象的甚至粗鄙的大白话才更容易被理解和吸收。亨利·福特第一个发现了快速生产和规模优势的威力,而他要用流水线的方式实现,他告诫人们,福特只生产一种车。1990年代,宏碁电脑公司创始人施振荣发现电子产品从研发、制造到销售只有两头赚钱,中间很难盈利,从理论上用竞争要素和竞争强度分析可以说得更透彻,更普适。但这套语言太复杂,人们理解不了,也无法传播。于是,施振荣发明了“微笑曲线”这个词,用微笑时两边嘴角向上翘起来比喻行业利润的分布规律。柳传志用拧毛巾比喻优化细节的低成本模式,乔布斯借“初心”表达对事物要避免定见……
在我看来,“进化”这个词虽然足以描述面对未知或者一知半解的世界的思考方法,但人类被工业社会洗礼的头脑和明显匮乏的背景知识却很难理解这个看似具象的词汇。
无独有偶,互联网行业发明了迭代这样的术语,在具体实施步骤上按着边运营、边修正的套路,人们又发明了“DEVOPS”这个更加晦涩的词,意思是开发(Develop)和运营(Operation)一体化。计算机相关行业勉强能够领会到其中的含义,其它的行业根本摸不着头脑。
就此,我试着提出一些具体的做法:
知之为知之。对那些明确知道的目标要计划,按着工业时代熟知的套路来运作。从高铁项目到一个房间的装修设计,尽量完美地计划、设计仍然是最佳的方案。
不知为不知。我们必须承认大多数新业务、新模式我们都是一知半解的,本不能完美计划就不要强行计划,就算你有钱、任性,对于那些大而全的东西也无法命中靶心,有足够金钱和智力资源的失败公司比比皆是。
不断地改进不仅是一种态度,它还能落实成一种具体的做法。比如写文章这种古老的行当,若是通过博客——评论方式发表,时间久了,你就会知道你写的东西读者会怎么看,怎么想,这种方法就会帮助你不知不觉地提高文章的质量。同样,你生产一个产品如果能够建立更好的反馈机制,你就更能胜完美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