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维修炼的三个层次
感觉自己的思维很混乱怎么办?
要提升思维,我们先要认识思维,思维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思维的基础活动。
如,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概括与抽象、推理与判断。
第二层次:思维模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
比如成长型思维VS固定型思维、开放型思维VS封闭型思维、进取型思维VS防守型思维等等。
第三层次:思维技术,是被验证的、可重复使用的思维层面的方法、框架和模型。
比如,SWOT、漏斗模型、三重心智理论等等。
思维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如下:
1、思维技术是跟工作结合最紧密,是处理具体问题时会用到的手段和方法;
2、而思维的基本活动则是我们思考的基本功,没有扎实的分析、综合能力,不知道比较和分类,欠缺概念能力等,你根本不可能真正掌握思维能力;
3、思维模式则决定了你看世界和问题的角度、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具有战略性。
【实践建议】
分别从以上三个层次,去验视下自己的不足,并尝试制定自己的提升计划。
二、如何锻炼思维能力 ?
很多人问我:觉得自己的思维能力不够,有没有一些可行的锻炼方法? 我下面要介绍的方法,是我从麦肯锡著名顾问大前研一《思考的技术》一书中学来的,我个人颇受益。
大前研一曾经说过,为了锻炼自己从事咨询、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他总是注意观察,总是想这个事情如果安排自己去做该怎么做,是不是能够做得更好。他举例说在地铁上看到把手上的广告,就会想如果这个广告委托给我们做该如何做,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思考和学习。
我把这种方法称为“思维实验”。
我举个例子:
我在坐火车时,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在检票时,很大一部分人会在开检信息还没播报的情况下,提前在检票口排好长队,其他人在这些人的带领下,也会去排队。由此导致还没开检,就已经排成了长龙。
重点是,通过我的经验判断,每一趟火车预留的检票时间完全是足够的,到最后5分钟基本没人了。
理性来说,要舒适一点,完全可以在最后5分钟慢慢悠悠的走过去,但为什么大部分人选择提前很久去排队呢?
我沿着这个问题思考:羊群效应、对资源稀缺的主观感觉导致非理性、规则不熟悉引起不确定性从而产生焦虑感,这些思考进入了我的大脑。
有人会说,我在生活中发现不了这么多场景怎么办?
现在问答网站有很多,互联网上的问题也很多,不管是不是问你的,你都可以主动去回答,在你的大脑里推演。
【实践建议】
一个小思考:为什么人们很难坚持独立思考?
三、信念的自我觉察是改变的开始
真正的改变,一定是从自我觉察开始。
当一个人能意识到,自己很多的信念假设,并不一定是事实时,成长就发生了。
这个过程不容易,首先,你得能觉察到自己的信念假设,其次,你还得不被这些信念假设所蒙蔽。
越基础、越牢固的信念假设,扎根地越深,最基础的信念假设根源于基因,基因的第一要务是传播下一代,趋利避害是我们的本能。
从这个角度,我们会对外界所有事物进行价值判断,给他们打上好或不好、利或害的标签,久而久之,我们就会离事物的本来面貌越来越远。
因此,我们需要时刻对自己的感觉、念头、想法保持觉察,保持觉知,多问自己:我看到的是事实吗,还只是我个人的观点?
训练自我觉察的常用方法有2种:
第一种是,坚持正念冥想,初学者每天10-15分钟,坚持2个月便会有一定的成效;
第二种是,训练批判性思维,也即元认知,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再次思考。
二者一静一动,相辅相成。
【实践建议】
1、将“自我觉察”这个概念,放到自己的内心体验中;
2、练习冥想;
3、学习批判性思维。
<<<陈辞令 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