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家具的造型特征
厚重华丽
清代家具和明代家具在造型艺术特征上追求不同的美学风格。明式家具,包括清朝初期继承了我国家具传统的装饰风格及制作方法,造型风格上追求简练。进入乾隆年间以后,由于国力强盛,统治者好大喜功的心态日益显现。家具制作工艺逐渐崇尚精雕细刻和豪华富丽的装饰手法,形成雍容华贵的风格。清代家具变肃穆为流畅,化简素为雍贵,从适用走向厚重,从明代家具的清新典雅转换成繁冗富丽。
清代家具用材厚重、形体宽大,局部多采用夸张的手法。其总体尺寸趋于高、大、宽、厚,局部的尺寸、部件用料也随之加大加宽。这一风格在广式家具中表现最为突出。如清三屏背式太师椅,稳妥浑厚的三屏背,粗硕流畅的腿脚扶手等浑然一体,稳固而大气、繁冗而宽厚,王者之气尽显,体现出清代家具的典型特征。
清代家具繁冗富丽,气派非凡。装饰手法丰富多彩,雕刻、镶嵌、彩绘等技法悉数采用,做工精细。如嵌云石屏背官帽椅,椅背是一个整体方框,内套方框中镶嵌山水纹样云石。扶手前低后高,扶手下连接等分四根联帮棍,椅腿脚直落而下,罗锅掌、矮老和椅盘下面横掌相接。整个椅子除椅背为方形,扶手掌、鹅脖、联帮棍、罗锅掌、矮老及椅腿和踏脚掌皆为圆形。整体造型舒展而柔婉,选材整洁,方圆结合,富丽而流畅。
新品层出
就家具的种类而言,清代是中国古代家具史上种类最为丰富的时期。如明代以前凳子只有方、圆两种形式,清代以后,除方凳、圆凳外,还有梅花凳、海棠式凳等新品。椅子品种就更为齐全、更为丰富。清代家具的新品种大多是在明代家具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锐意创新的成果,部分家具在造型、功能、工艺和装饰等各方面都达到了顶峰。
太师椅在清代家具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造型独特,个性鲜明,式样丰富。清代太师椅造型庞大,纹样题材丰富,装饰手法多样,其共同特征为尺寸大于一般椅子,有屏风式的靠背和扶手,靠背扶手皆雕嵌描绘,精美而富丽。仅就形式而言就有三屏风式靠背太师椅、拐子背式太师椅、花饰扶手靠背太师椅、透雕喜字扶手太师椅、五屏风式书卷头彩绘瓷面扶手椅、独屏雕刻扶手太师椅等。例如,屏风式透雕太师椅的扶手和靠背处的转角都有委角,构成明显的台阶式效果。靠背的背板上嵌装浮雕。椅盘四角装有金属错金包角装饰,与四腿的铜套包裹相呼应。其形体庞大,造型粗犷、厚重,纹饰对称、华美,技法多样,浮雕、透雕穿插结合,金属错金饰件异常华丽。
清代家具中,椅子的变化最为明显。如清代广式统碑椅基本保持了明式家具的特征,但在装饰上更见繁冗。其靠背板不再仅浅雕纹样,并且整体上加以繁冗的雕刻和镶嵌装饰。清代苏式统碑椅的变化则不如广式明显,基本传承明代造型特征。
为了攀比,清代宫廷十分重视家具制造业的发展,而宝座更是王室显贵们的首选,因此清代宝座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故宫所珍藏的宝座,设计独特,雕刻精美,刀法娴熟,纹饰得当,线条清丽,气势威严,色彩华丽,装饰各异,或嵌玉,或镶剔红。其中,乾隆时期的作品最为精美。
园林家具作为园林的组成部分,在与环境的配合协调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平。园林家具本身结构合理、造型优美,装饰精炼、形体稳固,显示了东方艺术独有的魅力。进入清代以后,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新变化,生活出现了新内容,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变化。富庶的江南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云集,为了享受、摆阔,他们竞相兴建私家园林,掀起了修建园林的高潮。他们讲求风雅,对园林中家具的要求也极为讲究,为了追求整体的和谐,在营造构筑房舍时,他们往往根据具体情况对家具进行特殊设计。经过文人学者独具匠心的设计、家具显得更为典雅、隽永而意蕴深刻。
竹器家具
竹器家具的出现和发展也是清代家具取得的新突破。竹子是多年生禾木科常绿植物,其材质坚韧、剖面光洁、手感舒适、清凉宜人,并且生长快,分布广,价格低廉。自古以来,民间就用各类竹子制作家具。清代竹器家具制作精良,主要选用生长两年以上的毛竹、麻竹为原料,利用竹材光洁、凉爽的特色及竹青、内黄的不同特性,经郁制、拼嵌、装修和火制等复杂的工序制作完成,具有象牙的质感,主要制作椅、床、桌、几、屏风等。
藤柳家具
在清代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清代的藤柳家具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达到了历史顶峰。文人雅士为追求书斋居所的高雅和自然之美,利用树根制作家具,树根多取材于深山密林中,匠师根据材料的形态,因材施艺,精心设计,经过反复处理,数度髹漆,制作成情趣盎然、典雅古朴、经久耐用的各式藤柳树根家具。尤其是那些天然的疤、节、瘤、瘿、洞、缝,经过匠师文人苦心经营,匠心独运,化腐朽为神奇,江南各地园林中有保存完好的藤柳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