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模型组”中的三个基模:舍本逐末、饮鸩止渴,和意外之敌,用他们来解决为什么越急于求成,越一事无成?
1、舍本逐末基模(Shifting the Burden)
舍本逐末的本质是一条根本解的调节回路,因为见效慢,遭遇一条被症状解打压的增强回路。最终,问题依旧,甚至更严重,直至崩盘。
比如通过政府付费使用者不直接付费的产品因为免费消费者对品质没有期待,打磨产品不能看到任何效果;但是一收费,用户瞬间流失。但是这个政府付费的红利期有多久呢?一旦失去根本,最终无可挽回。
一切清零,重头再来。这就是“舍本逐末”最有可能的那个未来。就像感冒一样,核心还是提升我们自身的免疫力。
2、饮鸩止渴基模(Fixes that Fail)
饮鸩止渴的本质,就是:一条短期见效的调节回路,激活了一条长期恶化的增强回路。回光返照之后,灯枯油尽,走向失控。
饮鸩止渴,是舍本逐末的升级版。它和舍本逐末不同的是,“鸩”这种“症状解”,不是没有营养的“末”,而是杀人于无形的“毒”。
比如公司财务危机,你决定裁员30%。财报立刻就好看了。但不久,因为无人可用,业绩越来越差,走向失控。
这个世界上,放在我们面前的,通常不是正确的选择,和错误的选择。而是正确的选择,和容易的选择。而容易的选择,常常有毒。
3、意外之敌基模(Accidental Adversaries)
意外之敌的本质,就是:改善自己业绩的调节回路,意外激活了一条伤及盟友的增强回路。昔日盟友,反目成仇,最终两败俱伤。
为了自己“赢”,而“消灭你,与你无关”,只会最后“两败俱伤”。
盟友变成“意外之敌”,一定是因为一方使用了只对自己有利的方案。作为管理者,你可以让销售和工程师,各自承担对方10%~20%的业绩指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现利益一致。
最需要学习失控模型组的,是面临艰难选择的创业者。人的天性是选最容易走的路。但是,正确的路,通常艰难;而难走的路,从不拥挤。
课后思考题:
你有没有曾经做过饮鸩止渴的事情,让你今天都心有余悸?
思考解答:
秒懂案例:节食减肥。
舍本逐末基模的根本是没有终局思维,被眼前的利益遮蔽了眼,见小利忘记大利。
饮鸩止渴基模的根本是追求不对称的收益,想不劳而获,但所有不需要努力就能获得的快乐都是在吸毒。
意外之敌基模的根本是见利忘义,只关注自己而忽视别人,本质上是线性思维的延续和网络思维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