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越发发现物理环境对人的精神或思想影响的重要性。
加班到很晚的时候,无论是否完成工作,一定要离开办公室才能松口气。就算没事了,只要人还没离开,就没有喘气的机会。
周一到周五,每天两点一线地上下班,只能通过看剧听音乐或者玩游戏等等去短暂地离开每天要面对的环境。这些活动对我们的精神转移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无可置疑的。不过,如果周末也出门走走,离开平时一直生活的环境,就能以一种稍微旁观的视角去看待每天的生活。
比如,生活的地方在喧闹的市区,周末的时候到郊外走走,爬爬山,踏踏青。那么,城市里的那个小房子,会变得更立体些。它会变成我们在这个既喧闹又寂静的城市的栖息地。心理会变成,这个城市也有这么多接近自然的地方啊,虽然我生活在市区,但是只要随意坐个车就能到这些可爱的地方来了呢。以此,建立起了那个小房子和所喜爱的大自然的联系。它就变得美好一些了。
把时间拉长,一个月,半年,一年。每次从一个待久的地方去到另一个地方,都会让人产生一种在别处的新鲜感。这种感觉,是因为在物理上提供了一个旁观的机会。比如,平时在大城市生活,过年过节的时候回到老家。所有的景物人物都变换了,自己不再是那个CBD里的Fanny,而是七大姑八大姨眼里的小芳。这时候,就会产生身份的转移,在他们眼里的同龄人中有了对比,谁有了孩子,谁结婚了,谁怎么样了。就像一个糖果盒,里面有不同的类型,把自己放进去,可以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定位,他人对自己的定位,这样一来抽出来看,才知道自己真正焦虑的是什么,以及这些是否真的值得焦虑。
很多时候,距离的拉长也很重要。比如,去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文化环境中。
拉长了距离,从地球的一端,想到地球的另一端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一边是朝九晚五,到了下班时间绝不加班;一边是各种公司要提倡996。一边是大龄单身未婚、丁克、未婚妈妈,很多也很正常,一边是女人30岁一定要结婚生子的固有观念。一边是,房子又大又美便宜,一边是又小又贵还没学位……
通过亲身体验的对比,才知道我们的生活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原来在这偌大的世界中如此特别。
身边的各种环境都会影响观念,一个人是单薄的,如果身边的人十个有九个都是同一种观念,而你自己是相反的,就会容易动摇。社交媒体都在讨论那些没什么好讨论的问题,知乎上的问题也总是关乎着买房、婚姻、原生家庭等等,这些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没有就活不了的。真正地融入到一些不同文化中了解那些拥有不同观念的人的时候,就会惊奇于我们这种全民性恐慌是多么的荒诞。
拉长了距离,想象一下,整个社会,都在无比地焦虑着,焦虑没有过上标准成功生活——要有一份收入高的工作,要早点结婚,早点生孩子,要买房,要上城市户口,要买学区房,要上好的幼儿园,要上好的小学,初中,高中,985,211,常青藤……每一步都要走在最好的上面,不然就是穷、挫、惨。
抽出距离来看,在对比不同文化环境中的社会——没有所谓的hu kou制度,更不分什么urban户口和rural户口,每个人至少在证件上没有分成三六九等。是否到大城市定居,只取决于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而没也那么多的限制。
大龄没结婚的人很多,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也有自己的丰富生活,丁克的养只狗也很开心,生孩子的很多都过了30岁,结婚了孩子长大了又离婚了,现在交着男朋友的也很多。没有那么多标准的定式,怎么样过都很少人Judge和指手画脚。最多也是自己考虑自己以后老了怎么样。得失也是自己考虑。
拉远距离,从地球的另一端去想象那一端,发现我们在各种社会原因和观念的影响下,莽莽撞撞地汲于一些本不该操心的事,就像一团黑糊糊的蚂蚁,终日劳碌,却是在偏离本该去的方向。
环境的改变可以让我们亲身体验,一些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社会,达到不一样的状态,从而有机会改变自己的想法。
不过,是不是只要身体在路上就能有所得?改变固有想法呢?
也不然。
读《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时,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关于观念的描写。观念是人类进步的基础,也是给人类设限的障碍。西方人很多人信天主教基督教,主要原因是人们几千年都信它,就算研究科学的牛顿也研究神学,因为那是早已植入的观念。我们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也在影响着现在,注重家庭,男尊女卑等等。
观念的可怕在于其时间性,是竖向的;也在于它的空间性,是横向的,就是你所处的社交范围。
就好比我现在正在地球的另一端,但是接触到的观念离不开我熟悉的网络,这几天关于996的讨论也一直在我脑海里出现。由于互联网的出现,无论你去到哪里,都会受到影响。
固有的观念,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影响就像《三体》里的思想钢印一样,打上了就难以摆脱。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现实中的我们没有被打上钢印。观念,是可以被改变的。想要改变一些固有的观念,就要接触到新的观念。并且保持对旧有观念的警惕性。
如何接触新的观念?
就是所谓的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身体在路上,通过环境的改变,去到一个不同的空间,从而体验到不同的观念。这个空间不一定要距离很远,可以是从东方到西方,可以从大城市到农村,可以是市区到郊区,可以从一家高级餐厅到一间路边小店。空间的转变提供给我们,遇见不同的人和事,不同风景的机会。处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风景不一样,就可以有机会对固有想法改观。
在身边每天都在讨论的一些常见问题,比如要早点结婚生子此类的,在另一些地方,你看到,他人并没有这样的标准,也可以好好地生活也可以丰富多彩。就会对此产生怀疑,从而慢慢影响自己的看法。
灵魂在路上,不需要环境的改变,身处一隅,通过思考,阅读等达到观念的转变。看书、看电影、听音乐等等,都是阅读,只是物理表现不同。欣赏他人的作品,就是阅读他的思想。
身体在路上,其实是为了灵魂在路上,只是通过亲身体验,能更容易产生观念的改变而已。如果身体一直在路上,而灵魂没有在路上,就没有任何意义。
就像一些有钱的大妈,全世界到处旅游,但是观念还是老的一套,还是照常地八卦着小区里还有哪些大龄女孩还没有嫁出去。
另外,就算是专业的旅行家,去到任何一个地方,最多也只能呆上一个星期、一个月,然而想要真正地深入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短期是不可能的。这时候还是要通过阅读。
海德格尔,德国的哲学家,一生几乎都在德国范围内,也没有离开过欧洲,但通过辩证的思考和大量的阅读,发表了伟大的哲学著作《存在与时间》。
所以,无论是旅行,还是阅读,最重要的是,要看见,要思考,要得到观念的提升,得到成长。
让你不再是原来的你。
不然,去再多的地方,读再多的书,都只是过眼云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