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艺术》
今天阅读《沟通的艺术》,刚看到第二页感觉就已经完全颠覆了我对沟通的理解,我曾经一度认为,沟通对于成年人来说不是必需品,而是调剂品。一个有个性、高冷的人不需要有太多的沟通,应该安安静静地做个有思想的人。
但《沟通的艺术》里有很多研究结果和例子表明,人际沟通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在书里举了一个让我震惊的例子就是,公元1196到1250年的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命令保姆和护士喂养婴孩,帮他们洗澡,但是不准对他们说话,因为他想要知道,在没人跟婴儿接触之前,婴儿开口会先说出哪一种语言。但最后,他徒劳无功,因为所有的婴儿都死了。缺乏养育者的拥抱、慈爱的脸孔、深情的言语,他们根本无法存活。这个实验虽然很残忍,但足够说明沟通对于每个人的成长有多重要。记得高中时的我,有段时间刻意地不与别人沟通,有主动接触我的同学,我也不理不睬,时间久了自己也感觉很孤独,当然那段时间整个人就像呆滞了一样,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但有人认为在这浮躁的社会里,独处才是他们想要的生活状态。的确,每个人都需要独处,而且独处的需求远远超过实际独处的需求,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处的临界点,超过了这个临界点,愉快就变成痛苦了。
沟通是生理需求。前新闻记者特里.安德森回顾他在黎巴嫩7年的人质经历后,断然说道:“我宁愿与最糟糕的人相处,也好过没人陪伴”。医学研究表明,缺乏人际关系会危害身体健康,例如,危害冠状动脉健康,感冒的几率高等等。相比之下,在沟通中创造出积极关系的生活更健康。例如,与人交谈可以减少孤独感和与之而来的疾病。能经常从爱人那里听到甜言蜜语的人,他们的应激激素水平往往更低。总之,对于健康而言,人际沟通不可或缺。
沟通是认同需求。我们对自己的认同源自于我们和他人的互动。究竟我们是聪明的还是迟钝的,动人的还是丑陋的,精明的还是笨拙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会从镜子里照出来,而是由重要他人对我们回应决定的。新生儿并非一生下来就有认同能力,他们是观察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来评断自己。当他们学会说话,了解语言时,语言信息就会对孩子的自我认同产生了影响。例如正面影响,“你真漂亮”,“你是个懂事的孩子”,“我爱你”;负面影响,“你是个坏孩子”,“你真的完全把我搞疯了”。孩子天生喜欢相信人,就会接受这些无所不能的成人们的语言信息,来判断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想想,从小到大我们受父母和其他亲人评价的影响有多大。我们都是在别人诠释我们的过程中才逐渐明了自己是谁。
沟通是社交需求。我们与亲戚、朋友、同事的社交都需要通过沟通来实现。研究显示有效的人际沟通与快乐之间具有很紧密的联系。在一份参与者超过200名大学生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最快乐的那10%的人都认为自己拥有丰富的社交生活。
沟通用来实现目标。沟通是实现目标最好用的工具,当两个人发生矛盾时,一言不合,可能就会导致动手打仗,但好的沟通,可以让矛盾顺利化解。我老公是一名医生,他深刻地感受到有效沟通的能力对于医生和护士有多重要。研究发现,“糟糕的沟通”是造成超过60%的医疗事故—包括死亡、严重的身体伤害以及心理创伤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