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弟媳妇把小侄女的一篇线下检测的考试作文发给我,让我给予指导。
这篇作文考察的初衷很明显:就是让居家学习的孩子对这场疫情中的英雄人物有观察、有了解,有感动,有铭记,从而完成对孩子内心世界中“真善美”的塑造,对孩子进行一次精神的洗礼,是一篇很大气的作文。
正是因为大气,所以说,这个命题放在孩子的视角来看,是有难度的。
虽然疫情中那么多的医护人员,志愿者都是平凡的英雄,他们都是普通的妈妈,女儿,丈夫,儿子……但是这么多的英雄人物和事迹,让孩子在短短的时间内以《平凡的英雄》为题目写出一片情真意切的文章来是不容易的。应该说,这个比较宽泛的题目,孩子很难一下子找到切入点。
所以说,考场作文的命题是需要老师用心的。小孩子写作文,最好是我手写我心,切入点越小越是容易写出真情实感,孩子们没有真正的体验和感受写出来的作文往往是空洞的。
“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任何文章,没有具体的内容的支撑,真实的情感的支撑,高尚的人格和修养的支撑,就很难是一篇能够打动自己和别人的好文章。
再来看孩子的这篇作文所反映出来的我们语文教学的问题。
一、信息采集的随意化,语言思维的碎片化。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孩子对疫情中一些信息是了解的,也是有触动的,比如她清楚深刻的记的钟南山爷爷说的话:“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记的医护人员说的话:“去时无畏,归来无悔”。我能够感觉出孩子在看到这样的话语是内心是受到感动的。
电视里,网络上每天都有大量的报道和信息,孩子们对于疫情的种种信息的掌握来源于此。那么我们家长和老师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要做,就是需要帮助孩子归纳和梳理这些信息,按照不同的标准,比如科学的力量;比如,奉献精神;比如敬畏自然;比如敬畏生命;比如,坚守阵地………按照不同的主题,把孩子所收集到的信息整理归纳,让孩子对这场疫情有个系统化的认识。
内容载体有了系统化,孩子在遇到相关考察题目的时候就会有目标的筛选需要的信息,就能很好的避免语言表达的碎片化、空洞化。
看看上面孩子的文章,有的语言表达的是不错的,但是这样的语句只是很零碎的散布在文章中,无法构建成流畅、清晰、完整、真实的表达。这样的表达给人的感觉就是空洞的,口号式的,碎片化的。
不只是孩子,大人写作也是如此。有的时候,我读到一些写作爱好者的文章,也有这样的拼凑的感觉。
应该说,这是写作的大忌,从语言的不完整、碎片化上反映出一个人思维的不完整、碎片化。写作是最考验一个人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你的思维是不是系统,是不是有逻辑性,是不是有思维模式,从文字里一目了然。
所以写作需要深入的思考,需要静心的完成。
反思一下我们平时的教学。写作课,老师会让学生热闹的讨论,美其名曰:探究碰撞。
我认为这样的老师一定没有亲自独立的写过一篇文章,不明白写作是需要深度思考的,任何的深度思考都不是靠讨论来完成的。
也有的同学在写作的时候,东瞅瞅西看看,边说边写,这样的状态是一定不可能写好作文的。
所以,我们家长和老师在阅读孩子作文的时候,一定要看文章里有没有孩子自己的思想在,如果有这样的影子,这篇作文就是有价值的。
有思想就有思维,有思维就有逻辑,有逻辑就有条理,这样就可以很好的避免材料的随意性和语言的碎片化。
二、不懂文章章法,不会表达技巧
从孩子的作文看,一是孩子并不会审题。平凡的英雄,抓什么字眼来写?孩子不懂。
二是文章开头、结尾和中间怎么展开,基本的章法不懂。
三是文章中怎么叙述,怎么抒情,议论?什么该详写,什么该略写,语言怎么表达生动真实?基本的表达技巧不懂。
这就说明,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没有给予孩子这方面的指导。
应该说,作文教学是多年来最让语文老师头疼的事。我教了近三十年语文,从来没有见过可以成系统的作文教学资料。这方面,老师一直是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无章可依,随意性很强。
其实,写作是很重要的一门课程,也应该是我们每个人都具备的技能,它不只是作家的事,不只是语文老师的事,写作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生活工作的方式。但是遗憾的是,写作在多年来很少受到重视。
提到语文教学,大家最热衷的就是阅读,而不知读写从来都应该是一体的。
面对这样的困境,我给予老师和家长这样的建议:在阅读中教会孩子写作。
咱们的语文课文,或者很多读物,都有很多典范的适合引导孩子写作的文章,咱们语文老师就可以拿来用。
比如篇章结构的引导。可以让孩子用思维导图画出文章结构,了解作者行文的思路,用这个思路教会孩子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中间如何展开。
作文其实是个大的工程,需要像建筑一间房子一样,先画图构建框架,文章的篇章结构就是房子的框架。
再比如文章中叙述、议论、抒情这样的表达方式的引导。让孩子明白什么时候需要叙述,怎么叙述,什么时候需要议论抒情,怎么去做。这很重要,如果孩子从来没有接受这样的训练和指导,又怎么能够写出好的文章呢?
再比如语言表达的指导,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修辞?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句式?这些在文章里都可以找到鲜活的实例,有例子在,孩子很容易接受。
再就是读一篇文章一定让孩子走进文本里去,能够引导孩子从文章里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样才能够引起共鸣共情,引发孩子类似的回忆。这个时候就可以让孩子模仿着来写文章。
任何艺术创作都首先来自于模仿,模仿一定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
我的这个小侄女也很喜欢读书。一周能够读一本书。
我见过她读书的状态,我认为孩子的读书还是停留在浅表的阅读层面,没有深度阅读。
那么顺便来谈谈孩子读书的事。
关于孩子读书,首先就是要选择好书籍。我前几天看到朱永新老师推荐给各年龄段孩子读的书目,非常好。大家可以借鉴。
其次,是一定要有一部分书是需要深度阅读的,比如我们课本中的名著。
要完成深度阅读,需要做到几个可见:目标可见,阅读过程(批注摘抄)可见,阅读思想(孩子自己的思想和文本思想的碰撞)可见,阅读感悟(阅读后的写作)可见,阅读展示形式(交流活动)可见。
这个要根据不同的书目来确定。总之不能让孩子每本书都是翻阅过去,水过地皮湿,没有多大意义。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应该做深入做细致的工作。
今天由五年级小侄女的一篇文章,思考到这些东西。比较零碎,写出来,和大家共同商酌。